中国军训的历史已有四千年:孔子也当过教官( 二 )


清承明制,开国之初举办教育是文武并重 。从官学、国学到地方学,学校的课程多数是文武兼备,都开设骑射课 。文科考试先试骑射,八旗子弟武功不及格者不能参加文科考试,风气所及,学校军训热情大为高涨,民间也竞相效仿 。一些学校除了开设骑射课,还开设武术、举重等必修课,致力于培养文武全才 。但是,武功根本敌不过科举八股,军训成了形式主义 。
明、清初的学校军训终究未能从复兴走向发展,这是因为程朱理学仍是明清社会的显学 。终明一代,程朱理学都受到最高统治当局的极力推崇,仍是“半日读书,半日静坐” 。到了清末,清政府惨遭列强羞辱,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更是让全国上下意识到了“强兵尚武”的重要性,遂又兴起一波尚武的小高潮 。
1902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一文,明确提出军国民教育的实施应通过学校教育,训练学生行军、射靶、击剑、野外演习等能力 。清政府于1906年颁布《教育要旨》,把尚武教育正式列入教育宗旨,正式颁布学校军训的办法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应注重兵式” 。
同年9月,正式将军事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令全国各学校注重军训 。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然而,一战结束后,全世界兴起一股反对战争的潮流,中国的军国民教育思潮也一度衰弱 。
1919年,一项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教育界普遍认为:“现在欧战之后,军国民教育不合民本主义,已为世界公认 。我国教育宗旨,亦应顺应世界潮流 。”至 1920年,全国教育联合会议把“尚武”从教育宗旨中删除 。随后,1922年颁发的《壬戌学制》取消了“军国民教育”,学校军训又随之停滞 。
网络配图
军训的再度复兴是在1929年 。当时,日本对中国虎视眈眈,军事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 。当年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
1931又颁布了《教育部关于高中以上学校加紧军事教育的通令》 。希望通过军事训练,“锻炼学生身心涵养、纪律、服从、负责、耐劳诸观念,提高国民献身殉国之精神,以增进国防之能力” 。当时,所有大学、高中等学校的男生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进行连续三周的军训,教官则由陆军学校毕业生担任 。
训练项目包括传授军事学识的技能和培养优良德性及生活习惯,前者包括学科和术科 。学科有步兵操典、野外勤务、射击教范、防空常识、战车常识、卫生急救等 。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测图实施、弹药射击、夜间演习等等 。
当时的军训成绩考核极其严格,不及格的学生要随下一届学生重新训练,若至毕业时仍不及格,则不准毕业;凡高中以上学生军训不及格者,不得投考大学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国统一的军训中断了,直到抗战胜利之后才重新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