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血洗乌桓得失谈:失去长期的支柱郭嘉( 二 )


历史上,像曹操这样敢于收编夷兵的中国君主并不多,在三国的战史中,虽然蜀汉也与外族军队合作过,但那是雇佣,不是收编 。例如姜维借羌兵 。
曹操征讨乌桓后,除部分乌桓人远迁辽东地区外,“其余众万余落,悉徙居中国” 。此役可谓完成“横扫”与“融合”双结合最彻底的战例 。
总得看来,曹操征乌桓,两得一失 。
“两得”是扬威、强兵 。乌桓之战,使曹操威名大震 。据史书记载,乌桓大捷后,曹操在北方胡人部落中的威望,已经达到了“北方共主”的程度 。曹操在北方“夷族”中树立的威风,其实就是征乌桓打出来的 。
如果说诸葛亮对外作战继承的是儒家的“怀柔远人”、“尚德抑武”,那么曹操继承的则是蒙恬陈汤的“原生态”汉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
曹操征乌桓从柳城班师,途经碣石,策马上山,遥望渤海,意气风发,写下千古名篇《观沧海》 。为两千年之后,“东临碣石,有遗篇,魏武挥鞭”留下出处 。此时曹操已经涌上“天下共主”的霸气 。
彼时,南匈奴跟曹操主持的“汉朝关系”水乳交融 。当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到邺城来拜贺曹操晋升魏王时,曹操把呼厨泉单于留在邺城,让匈奴的右贤王回去替单于监理国家 。
可见曹操的领导派头有多大,各部“胡人”敢不“从命”、唯魏王之首是瞻乎!
可以想见,如果曹操统一中国,那么“大魏朝”应该是一个外战成绩辉煌的王朝,不会任胡人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
当然,征乌桓亦有“一失” 。这“一失”就是郭嘉为这场外战付出了生命 。力主远征的郭嘉随曹操出征,不幸在北征中身染重病,一命呜呼 。郭嘉的“夭亡”,对曹操来说,犹如刘邦失张良 。
血洗乌桓回来,曹操重赏了谏劝者,众人以为他是为用兵而懊悔,其实更大的成分,他是为失去“第一谋士”痛心 。
事实证明,曹操征乌桓虽然劳师,但却一劳永逸,“攘夷”一举成功,几十年再无边患 。而最大的损失,却是郭嘉的早逝 。本来曹操曾多次讲过,自己百年之后要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郭嘉 。郭嘉比曹操小15岁,完全可保到曹操孙子做皇帝,可才子“才高命短”,郭嘉死后,曹操一时难寻替身,晚年选择了司马懿做“帝师”,乃至葬送曹魏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