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丹阳出皇帝秦始皇斩龙脉破王气( 二 )


网络配图
凿北岗山斩断“龙脉”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 , 中国处于封建割据的局面 , 那时各国为了防范别国入侵 , 都在国土边疆修筑关塞、堡垒、坝堰等阻碍物 , 秦始皇并吞六国后 , 沟通河川就与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同样重要了 。
秦时长江涨潮 , 江水随自然河流流向镇江、丹阳交界处 , 至丹阳新丰附近遇丘陵而止 。公元前210年 , 秦始皇东巡会稽郡 , 他细察江南地势后 , 认为要加强和控制东南地区 , 必须有一条与会稽道并行的水路 , 同时也是为了破“风水”、斩断“龙脉” , 于是派“赭徒”(罪人)凿开了丹阳的北岗山(大致在今新丰一带) , 引长江水穿过丘陵地带 , 过丹阳 , 直下江南平原 。
据历史记载 , 大运河的苏州至杭州段在春秋时期已经形成 , 战国时吴王夫差为从水路进军北上 , 并吞楚国 , 开挖了苏州至常州奔牛的运河 。这样 , 秦始皇开凿的镇、丹通江水道与奔牛运河自然连接起来 , 这为隋炀帝开通整个京杭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也就是说 , 大运河的苏南至杭州段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就已经开通了 。
修筑驰道截直取弯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 , 还立即下令捣毁战国时各国边境的关塞、堡垒、坝堰等阻碍物 。公元前220年 , 秦始皇修建驰道 , 以首都咸阳为中心 , 向东南两个方向延伸:一条向东直通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 。当时的丹阳已由秦始皇改名曲阿县 , 地处吴楚地区 , 驰道正从这里经过 。
据丹阳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杨训介绍 , 秦始皇37年 , 他最后一次东巡 , 是从“会稽驰道”经过曲阿县小辛村(一般文献古籍称之为“小辛道”) 。东汉袁康所著《越绝书》有秦始皇回咸阳时“奏(走)曲阿、句容、度牛渚”的记载 。旧县志记载:“驰道在县北18里 , 其地叫小辛 。”这条“小辛道”北接江东丹徒的“驰道” , 原路现在虽已无影无踪 , 但蛛丝马迹仍有处可寻 , 今天丹阳开发区大泊镇境内仍有小辛村 , 丹阳、丹徒交界处也有后小辛村 , 两村都距离丹阳市区约10公里左右 , 都在大运河的东岸 , 这很符合古代水陆相伴而行的造路习惯 。
网络配图
秦驰道的规模 , 《汉书·贾山传》中留下一段叙述 , 可以窥其一斑:“秦为驰道于天下 , 东穷燕齐 , 南极吴楚 , 道广五十步 , 三丈而树 , 厚筑其外 , 隐以金椎 , 树以青松 。”这就是说 , 秦始皇下令修建的驰道是按照一定规格修筑的 , 路基筑得又高又牢固 , 宽度为五十步 , 道旁每隔三丈种青松一株 。通向四方边区、统一了车轨的驰道 , 对于促进当时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着一定作用 , 也为后代道路建设奠定了基础 。
奇怪的是其他地方的驰道基本上都较直达 , 而据文献记载 , 向南的“会稽驰道”经过丹阳时却弯弯曲曲 , 这是为什么?原来秦始皇在修丹阳驰道时特地“截直道使曲”(《吴录》) , 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弯道 , 目的还是同改“云阳”县为“曲阿”县、凿北岗山斩“龙脉”破“风水”(据《舆地志》)一样 , 都是为了破丹阳的“王气” 。当然 , 今天看来秦始皇这样的想法毫无科学根据 , 但这样的做法倒也不无水利、交通以及文化上的重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