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 二 )


诸葛亮的几个朋友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对刘备也颇为傲慢 。如刘备盛情邀请崔州平,崔州平说:“愚性颇乐闲散,无意功名久矣;容他日再见 。”说吧,长揖而去 。邀请孟公威、石广元一同赴卧龙庄寻诸葛亮,石广元却答道:“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安民之事,不劳下问 。明公请自上马,寻访卧龙 。”皆无丝毫友好的表现 。
这种从童子,到诸葛均,到诸葛亮以至于诸葛亮诸多朋友的傲慢,显示了诸葛亮的淡泊名利,非为利来也非为利往,完全是一种将人拒之千里之外的不欢迎态度,是对刘备求才真心的考验 。刘备面对这种冷漠的态度,不但没有灰心丧气,却是一次比一次显示得更为虔诚,特别是刘备最后侍立阶下恭敬等待诸葛亮的醒来,让诸葛亮切切实实体会到了刘备的真诚相邀之意 。为了写刘备的真诚,作者每每写张飞粗鲁与难耐 。见崔州平,张飞说“遇此腐儒”,见诸葛均张飞说“问他则甚!风雪甚紧,不如早归”,见诸葛亮睡觉,张飞要放火将诸葛亮烧起等等 。
【诸葛亮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察刘备从而决定跟随他的?】经过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对刘备的考查,这才决定随刘备走出隆中打江山 。
其次,是以各种说辞考查刘备有无足够的建立功业的毅力和意志 。


先是崔州平以天命灰刘备之心 。
刘备初访茅庐,途中见一容貌轩昂之人,便以为“此必卧龙先生也”的崔州平,急急向前求教,陈述自己的大志说:“方今天下大乱,四方云扰,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耳 。”不想崔州平兜头一盆冷水,述以命运之说:“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 。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 。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 。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崔州平所说是刘备的此举逆天时而动,不会有理想的结果,也就是劝刘备就此打住 。以常理说来,闻此者语或有犹豫之态,然刘备断然拒绝说:“先生所言,诚为高见 。但备身为汉胄,合当匡扶汉室,何敢委之数与命?”
继之孟公威、石广元以功名皆虚无的说法,灰刘备之志气 。
刘备二顾茅庐未见孔明,却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 。刘备立马听有人歌唱道: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君不见东海老叟辞荆榛,后车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白鱼入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流杵,鹰扬伟烈冠武臣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芒砀隆准公 。高谈王霸惊人耳,辍洗延坐钦英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天下无人能继踪 。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歌罢,又有一人击桌相合,其歌曰:
吾皇提剑清寰海,创业垂基四百载 。桓灵季业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 。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 。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百辈皆鹰扬,吾侪长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此二支歌看似石广元、孟公威自唱,其实完全是常给刘备听,要刘备明白功名的的虚无,从商周(古)说到汉(现实),从姜子牙说到郦食奇,比之管仲、乐毅,皆是功高无比之人,但而今已成历史,有谁还会纪念到他们呢 。
又以诸葛均对诸葛亮的日常行为的不知灰刘备之心 。刘备再顾茅庐遇诸葛均,于是向诸葛均探寻诸葛亮的虚实:“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诸葛均回答两个字:“不知 。”按刘备之思,诸葛亮既然广为友朋推崇,自然当饱读诗书百家语方为相应,是为刘备询问之由 。诸葛均两个字的答复一是显示了对刘备的傲慢,二是刘备暗示说,诸葛亮也许徒有虚名,正如张飞所说只是一介村夫而已;又如关羽所说:“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 。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刘备并不为诸葛均之说所动,给诸葛亮留下了一封诚挚的恳请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