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贵族骑士传统为何会在中华大地消失?( 二 )


在这种贵族战争的礼乐文化中,敌方首先被视为与己方分享了共同文化精神与荣誉感的贵族军人 。如1356年英法普瓦捷战役后,英格兰大获全胜,俘虏了法王约翰(John of Clerment) 。英军首领黑太子就根据贵族骑士精神,设宴款待被俘的法王,谦卑地说自己不够资格与如此伟大的领主同桌吃饭,因为他是战场上最勇敢的骑士 。最后,还赠与法王英格兰人民的“奖金与花冠” 。
根据美国学者杰弗里·帕克在《剑桥战争史》中的观点,西方战争传统中贵族精神和礼仪传统的崩溃要迟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期 。再以后,西方贵族骑士的战斗文化最终被全民动员的民族国家公民兵所取代,类似战国“争地之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恐怖焦土画面,最终取代了骑士们的“奖金与花冠” 。
华夏骑士传统的消失
在维护贵族战争的荣誉、礼仪与设定规则底线等方面,华夏先秦的军礼与古印度、中古日耳曼军事贵族传统极为相似 。《司马法·仁本》中记载周人封建贵族在战争之前,要由冢宰向军队发布训令,内容包括:不破坏敌方的土木工程;不烧毁房屋;不砍伐林木;不抢夺牲畜、粮食与器物;不伤害老人、小孩;不抵抗的壮年人也不应被视为敌人;敌人如果受伤,则应得到治疗并被放回 。这些精神也正是宋襄公坚持的贵族战争原则 。
包括雅利安印度、日耳曼封建军事贵族、中古日本等社会都出现过悠久的贵族战争礼仪传统,周代的华夏也孕育了雍容典雅的贵族骑士文化与彬彬有礼的战斗礼仪 。这套传统中既有尚武精神,也有对弱者使用暴力的底线等一系列限制与规则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中,便将先秦贵族君子称为“骑士”,认为华夏与中古西欧一样,存在着等级骑士风范,还有“车战骑士封臣”,不鼓不成列的文化,便是华夏“车战骑士”的礼仪 。
正如孔子所说,“杀人之中,又有礼焉”(《礼记·檀弓下》),周代华夏的贵族君子对于战争礼仪非常熟稔 。余英时先生在《士与中国文化》中谈到:“周人当然也不能不依赖武力以巩固其统治 。但他们毕竟是具有高度的文化教养;在他们价值系统中,赤裸裸地‘以力服人’是最不足取的 。因此虽属征战之事也必须‘文之以礼乐’ 。”
在贵族战争中,暴力的使用、攻击的对象与杀伤人数均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 。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郑国讨伐宋国获胜,活捉了宋国贵族华元与司寇乐吕,战果为“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聝百人”,四百乘战车以上的大战,死者也不过上百人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围攻了三个月零十七天,损失军队不过是“诸大夫死者数人,斯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东周时代排葬坑,是一场战争之后收葬的死亡士兵墓地 。东西共四排,南北共八排,每个排坑多为18具士兵遗骨 。按照材料推知,这里埋葬的死亡士兵大约为216人,整理者认为这是春秋时期某战役后一方死亡士兵的埋葬地 。因此,这一战役双方死亡人数也不过是数百人,这与战国时代那种动辄暴师数十万的平民时代焦土战之间具有天壤之别 。
华夏军事贵族的军礼还包括了对敌方的敬意与风度,这是贵族君子高度重视的荣誉精神 。例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国和楚国在郑国交战,楚将伯乐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受到了晋国军队的追击,在逃跑过程中,伯乐用最后一根箭射杀了一头麋鹿,将之献给晋将鲍癸 。鲍癸认为“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因此停止了对楚将的追击 。而在另一次楚军对晋将的追击中,晋将也射死了一只麋鹿谨献给追击者,楚将也因此而停止了追击 。敌对双方即使在追击与战斗中仍然保持着对敌方“君子”的尊重与敬意,这与西欧中古骑士互赠礼物,并邀请被俘虏的对手一起进餐或共度圣诞节是非常相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