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有什么症状?小麦在什么时期得这病( 三 )


5.小麦纹枯病 近年来小麦纹枯病危害加重,大有流行之势 。小麦受纹枯病危害,轻者穗小粒秕,重者不能抽穗,或形成白穗 。一般病田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40% 。
(1)症状 小麦不同生育期都可受到纹枯病的侵染,病状主要发生于叶鞘和茎秆上 。叶鞘上病斑梭形,纵裂,病斑扩大连片形成烂茎 。由于花秆烂茎抽不出穗而形成枯孕穗或抽后形成白穗,结实少,子粒秕瘦 。
(2)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和耐病品种 。
②实行轮作,控制病害发生 。
③适期播种,降低播量,合理密植 。
④增施有机肥,避免大水漫灌,及时排水 。
⑤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克或天达裕丰30克加“天达2116”粮食专用型50克,兑水45~60千克喷雾,或兑水300~450千克泼浇,或兑水15~25千克低量喷雾,第1次在返青后病株率达5%~10%(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喷药,第2次用药在第1次用药后15天施用,可有效防治本病 。
6.小麦赤霉病 赤霉病是小麦和大麦的重要病害,遍及全国,一直是淮河以南及长江中下游麦区发生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在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10%~40% 。近年来,在黄淮海平原麦区、西北麦区和东北春麦区也多次发生大流行,造成很大损失 。赤霉病不仅造成麦类产量的减少,而且商品价值也低,病粒失去种用和工业价值 。同时,由于病菌的代谢产物含有毒素,人畜食用后还会中毒 。
(1)症状 赤霉病是真菌病害,可以侵染小麦的各个部位,但在长江中下游麦区主要侵染穗部,症状是穗腐 。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颖片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进而扩展到全穗 。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胶黏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 。红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黑色颗粒是病菌的子囊壳 。
赤霉病的流行主要因菌源量、寄主感病、生育期和气候条件的相互配合程度,决定年度间、地区间的流行轻重 。在长江中下游、长江以南、黄淮海平原、西北和东北春麦区,一般只要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雨日多,湿度大,病害就可以流行 。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持续时间愈长,则病害流行愈重 。菌源量少与感病期气候干旱、少雨是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但是,部分麦区和个别年份,也会因小麦抽穗扬花期间温度特别低,不适合发病,所以,温度也能成为制约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
(2)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清除作物秸秆等病残体或冬前耕翻将病残体深埋,以减少田间初侵染菌源数量;适时播种,合理施肥,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渍害 。
在齐穗扬花期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200倍液喷雾,每亩100千克,可以有效地防止病害流行 。一般用药1~2次 。用多福合剂(含25%多菌灵、15%福美双)5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散黑穗病;用40%灭菌丹可湿性粉剂200~300倍液喷雾,可以兼治麦类秆锈病;用禾枯宁可湿性粉剂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治赤霉病,还可兼治白粉病等病害 。在喷洒杀菌剂时加入600~800倍的粮食专用型“天达2116”可显著提高防病效果,提高作物抗逆能力和产量 。
7.小麦全蚀病(1)症状 全蚀病是小麦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危害小麦根部和茎秆基部 。一般在抽穗前后发病明显 。主要症状是:茎秆基部及叶鞘变为黑脚症状,根部变黑腐烂,根表可见病菌着生的葡萄菌丝 。分蘖前后,基部老叶变黄,分蘖少,早春返春慢,黄叶多,严重的枯死 。拔节以后,根部和茎基部1~2节间严重腐烂,植株矮化 。到抽穗灌浆期,茎基部明显变黑腐烂,形成典型的“黑脚”症状,病部叶鞘容易剥离,叶鞘内侧与茎基部的表面形成灰黑色的菌丝层 。由于病株根部与茎基部腐烂,病株常早枯死,形成白穗或子粒秕瘦,产量损失10%~20%,重者绝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