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的装备水平,竟然连二百年前的明末军队都不如?( 二 )


首先严重注水的 , 就是清军的鸟铳装备 。
十八世纪时还和西方世界同步的“御制鸟铳”技术 , 作用也不过是“御用”而已 , 也就是特供皇亲国戚们打猎游玩 。至于用于保家卫国?那是基本没影 。一线作战的清军 , 装备最多的鸟铳 , 大多是“兵丁鸟枪” , 其火力技术 , 确实和明末明军的鸟铳相差不多 。
但更坑的 , 却是当时清军鸟铳的生产质量 。别看特供皇帝们的“御制鸟枪”各个杀伤力凶悍 。但那也只是特供皇家的技术工艺 , 具体到供应军队的军火生产环节 , 却是手艺严重衰退 。外加清朝中期腐败加剧 , 偷工减料现象层出不穷 , 清军的鸟枪装备 , 也是每况愈下 。以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里的描述说:“清军鸟枪并无定期修造报废更换制度 , 在一般情况下 , 鸟枪使用几十年极为平常 , 而在我见到的材料中 , 竟有使用166年未更换者 。”
这也就是说 , 待到鸦片战争爆发时 , 看上去鸟铳装备十分普及的清军 , 好些都是扛着质量低劣的“文物”走上战场 。这样的水平 , 即使比起明末好些抗清英雄部队 , 都是差距不小 。
而比鸟铳问题更严重的 , 就是清军的火炮 。在清初以来的战争里 , 清军火炮出尽了风头 , 但从18世纪起 , 同样是生产工艺等问题 , 外加乾隆皇帝修订《四库全书》时 , 把明末清初时大批火器工艺资料焚毁 , 所以清军工匠的铸炮技术 , 也是一代比一代衰退 。发展到鸦片战争前夕时 , 很多明末清初时还十分普及的人工铸炮手艺 , 竟是严重失传 。以鸦片战争老英雄关天培《筹海奏议》里的记载 , 他在1835年调集高水平工匠 , 铸造四十门大炮 , 结果一试放就炸膛十门 。
而在明末清初时 , 南明郑成功军队就已经用得轻车熟路 , 可以发射24磅巨型炮弹的重炮(清朝人称作“台湾炮”) , 鸦片战争前的清王朝 , 更是绞尽脑汁仿制 , 却是仿制一次失败一次 , 只得就此作罢 。后来一二次鸦片战争打到惨烈时 , 那些在清朝仓库里躺了数百年的南明“台湾炮” , 还陆续被拉到各个战场上 。以当时清朝大学士瑞麟等人的疾呼说 , 这些明末留下的炮 , 真比清朝当时新造的火炮好用 。
以这个意义说 , 鸦片战争前夜 , “清军火器装备不如明末”的说法 , 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但更确切点说 , 却是清政府腐朽的制度 , 外加夜郎自大的心态 , 成功把看似强大的清军装备水平 , 拉回到了明末的地步 。落后挨打的悲剧 , 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清军在鸦片战争前的装备水平,竟然连二百年前的明末军队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