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雍正帝未葬清东陵:因其并非乾隆指定( 二 )


网络配图
但是 , 若在此处选择陵址 , 显然违背了子随父葬的制度 , 雍正不便马上表态 , 只说那地方虽美 , 但距父亲的景陵和祖父的孝陵“相去数百里 , 朕心不忍”……而私下却在暗示群僚们为自己寻找依据和借口 。臣僚们心领神会 , 很快就引经据典 , 找出了一大堆看起来颇具情理的依据 。允祥联合大学士们奏称道:“汉唐诸陵虽都建于陕西 , 但汉高祖、汉文帝、景帝、武帝之陵却分布于咸阳、长安、高陵、兴平等县 , 唐高祖、唐太宗、高宗、玄宗诸陵则分散于三原、醴泉、乾县、蒲城等地 。据此典法 , 在易州建陵 , 与古礼不为不合 。且遵化与易州都属畿辅之地 , 离京师不远 , 完全可以建陵 。”群臣果然不负厚望 , 一番引经据典 , 使雍正的意图得以顺利实施 。雍正八年(1730年) , 位于易州的泰陵开始动工兴建 , 至乾隆二年(1737年)宣告竣工 , 同年三月初二日 , 雍正帝的梓宫被安葬于泰陵地宫 。至此 , 清朝入关后沿袭的“昭穆之制”的丧葬规范 , 被雍正轻而易举地击破 , 历史在这里无声地拐了弯 。那便是位于北京以东125公里的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和位于北京以西125公里的易县境内的清西陵 。清朝帝王的陵寝开始以京师为坐标 , 分为两大陵区 , 东、西二陵区相距250公里 。
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二十三日子夜 , 曾费尽心机、历尽风险得到皇位的雍正 , 刚刚坐了十三年皇帝 , 便驾崩于圆明园 , 后葬于易州泰陵地宫 。
关于雍正的死因 , 因史书没有记载 , 讳莫如深 , 因而不免使人疑窦丛生 , 传闻颇多 。来自民间的传闻一是被吕四娘刺杀身亡 , 并将雍正的头颅割掉带走 , 臣僚们在为其入葬时 , 铸了一个金头安在雍正的尸身上 , 以此算完尸入葬了 。一是中毒丧命 , 当天下午雍正尚在圆明园宫中与臣僚议事 , 晚间忽然暴病而亡
雍正驾崩后 , 皇四子弘历奉遗诏继承大位 , 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乾隆皇帝 。乾隆登基 , 对雍正的暴卒之因没有查问 , 以后历朝对此都讳莫如深 , 不能详考 。要彻底解开这一悬案或要亲眼目睹雍正是否以金头组合全身而入葬 , 只有打开雍正本人的泰陵才能真相大白 。而这泰陵本身的来历又是一个历史谜团 。
关于这个谜团 , 民间的传闻是 , 雍正自畅春园改诏夺嫡、阴谋篡位 , 随之又弑兄屠弟 , 不免心中有愧 , 死后怕受到先皇康熙的降罪责罚 , 因此决定另选陵址 , 竟不顾祖制 , 跑到北京西郊的易州独自建起陵寝来 。这样远隔几百里的康熙就对他无可奈何了 。是耶 , 非耶?还有待历史学家继续考证 。
自从雍正打破了“子随父葬 , 祖辈衍继”的丧葬制度而埋骨于京西易县境内后 , 登基不久的乾隆也跟随其父 , 派臣僚在西陵区域选择万年吉地 。当吉地选好后 , 乾隆却突然改变主意 , 又派臣僚到东陵选择 。
乾隆七年 , 大学士三泰、果毅公讷亲、户部尚书海望 , 会同钦天监监正进爱等进入东陵区域勘察地形 。数日后相得胜水峪“龙盘虎踞 , 星拱云联 , 允协万年之吉” 。乾隆览过绘图后 , 甚是满意 , 并诏旨于第二年二月初十日动工兴建 。至此 , 清王朝丧葬规制的长河 , 在雍正朝拐弯之后 , 又在这里改道分岔 。长河的主流从此一分为二 , 一条支脉流向东陵 , 另一条流向西陵 , 从而形成了中国历代王朝葬丧史上的独特规制和景观 。如此做法的思想脉络和内在干系 , 主要的是乾隆考虑到 , 若从自己之后起 , 历代皇帝都葬于西陵 , 那么东陵必然有香火渐衰 , 冷清无助之感 , 日久定会荒废不堪 。为兼顾东西两陵的盛衰 , 才做出了这一抉择 。关于这一点 , 乾隆在六十一年(1796)将皇位让于其子嘉庆时 , 在十二月二十日的谕旨中说的很是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