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是画里面拿扇子的人多 , 宋朝时候的人 , 春夏秋冬都带扇子 。这扇子不是扇风的 , 它还有一个作用 , 就是见着熟人了 , 拿扇子遮一下脸 , 表明我还有事 , 您别打招呼 。这叫“便面” 。但是扇子确实也不能说明它就是秋天 。
第三种看法认为画中既有春景也有秋景 , 是因为张择端创作的时间历经前后数年 , 开始画的是春天 , 画着画着就画到秋天去了 。对这个问题要解释一下:根据气象资料 , 张择端创作此画的北宋末年 , 刚好赶上了一个气候的暖冷波动 。自隋代至北宋 , 有一个四百余年的温暖期 , 当时浙江一带尚有甘蔗种植 , 开封也常常一冬无雪 。而至北宋末年 , 气候又由暖转冷 。所以张择端作品中的冷暖矛盾 , 恰恰佐证了这一段的气候变化 。
宋徽宗题名《清明上河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谜首先涉及“清明”是什么意思 。宋徽宗的题名来自《后汉书·班彪传》 , “清明之世”指东汉光武帝年间 。当时经过西汉末年的衰落和绿林、赤眉的战乱后 , 社会逐渐安定 , 生产恢复 , 各方面生机勃勃 。所以宋徽宗把自己治下的汴京比作光武中兴、太平盛世 , 那是在自我表扬 。当然 , 就景物描写的清明时节而言 , 也有一语双关的效果 。
“上河”又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上”是方位词 。当时开封城市人口近百万 , 一百多万斤的口粮就靠汴河、蔡河进行漕运 , 把粮食从苏州等主产区运过来 。所以说“苏湖熟 , 天下足” 。这两条河对于汴京的社会生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地图上汴河居北 , 处上位 , 故称上河 。所以这幅画是描绘清明盛世中上河一段的景色 , 与上坟扫墓没有直接关系 。
网络配图
现存的张择端原作是否完整?
画卷后明代李东阳的跋文中提到:“图高不满尺 , 长二丈有奇” , 还说卷首有徽宗的题字及双龙小印 。现在前段已失 。于是又有许多专家据此推测《清明上河图》后面还有一段 , 一直画到皇城以内的金明池 。因为明代以来许多仿品确实一直画到金明池 。那么 , 现存的画幅完整吗?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 。其一 , “长二丈有奇”是指整个卷轴 。前面已失的徽宗题字部分加卷后跋文 , 是符合这一尺寸的 。其二 , 卷后跋文中 , 多有对画面内容的描述 , 但无一处提到金明池等宫中景色 。其三就是从画面结构上进行分析 。如果把画作分成三等分 , 就会发现它可以成为相对独立的三个部分 , 而每一部分的中线 , 都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 。第一部分主要内容是“驴子受惊” , 第二部分是“两船碰头” , 第三部分是“行人被撞” 。
三部分完成后 , 画面进入了六品以上官员才有的“乌头门”住宅区 , 想来一是深宅大院 , 人员不多 , 二来也容易涉及官员隐私 , 所以用树枝自上而下地画满 , 形成分界 。画作展示出明显的节奏 , 有始有终而又意犹未尽 。我认为这幅画是完整的 。特别是画卷后面元代杨准的跋文 , 介绍画面的内容及附后的前代跋文、小诗和我们现在所见是一致的 。况且杨准跋文中还一再强调这幅画并没有损毁缺失 。
- 《旧五代史》简介:宋太祖下令编纂的五代史书
- 《别告诉她》详细剧情 讲述了啥
-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
- 化石吟说课稿
- 为己而生
- 郭敬明语录
- 《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教案
- 《救荒本草》是哪个朝代的 《救荒本草》介绍
- 芳华逝去的意思 芳华已逝是什么意思
- 《海国图志》传入日本后为何会被奉为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