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的象征:大禹铸造的九鼎今何在?( 二 )


也有学者根据当代的考古发掘 , 认为在夏代以前的一些原始社会遗址中 , 已经出土过铜器和青铜器 。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 , 学术界公认是属夏王朝时期的 , 曾出土铜爵、铜凿等各式形状的铜器 , 并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坩埚片、铜渣和陶范 , 证明夏人是完全有能力制造铜器的 。至少从技术层面而言 , 禹铸九鼎是可能的 。仅凭古史传说中的一些缺陷而否认禹铸九鼎 , 恐怕也不见得是绝对有力 。
传承到周朝的九鼎哪里去了?
一些学者发现《史记》中的说法前后不统一 。周、秦二本纪都说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 , 在周赧王死后 , 终于“取九鼎入秦” 。《秦始皇本纪》说九鼎在迁往咸阳的途中 , 有一鼎被大风刮到今江苏的泗水中 。据此 , 除一鼎外 , 八鼎有可能被搜刮到了秦国宫殿中 , 应当失于秦亡之后 。唐人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也说:“周赧王十九年 , 秦昭王取九鼎 , 其一飞入泗水 , 余八入于秦中 。”然他将秦昭王取九鼎的时间较《史记》本文提前了41年 。《史记·封禅书》又说:“周德衰 , 宋之社亡 , 鼎乃沦没 , 伏而不见 。”那么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 , 与秦无关 。后来 , 《汉书·郊祀志》也是兼收两说 , 但又说“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前327)……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以后秦始皇出巡路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 , 派了上千人泅水打捞 , 结果如同竹篮打水 , 未能如愿 。这说明九鼎并未入秦 , 至少有一鼎是不知去向 。
网络配图

到了清朝 , 全祖望、沈钦韩等学者对上述传统说法公开表示怀疑 , 并作了新的探索 。王先谦在《汉书补注·郊祀志》中除引用全、沈二家之说外 , 又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 其主要内容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一)周人为防止大国觊觎 , 加上经济困难 , 采取了毁鼎铸钱的下策;对外则诡称丢失 , 不知去向 。(二)史载秦灭周取鼎 , 为时人揣度之辞 , 并非事实 。(三)秦人谬传九鼎沉入泗水 , 秦始皇也受到愚弄 。这些说法足以发人深思 , 但未必即为至论 。
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 , 也就只能与社稷共存亡 , 岂有因大国觊觎而自行销毁之理?况且九鼎铸于夏初 , 器形不会太大 , 楚庄王就曾以鄙夷的口吻说:“楚国折钩之喙 , 足以为九鼎 。”(《史记·楚世家》)可见九鼎之“重” , 只存在于传统的神秘观念之中 , 而不是实物本身的价值 。东周统治者能为少量之铜而毁鼎铸钱、甘心自隳天命吗?
细审古籍中有关记载 , 对九鼎遗失的时间和地点虽然说法不一 , 但并无已被销毁的材料 。因此 , 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考古工作的进展 。九鼎如失于东周灭亡之前 , 那么埋没于关东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失于秦末 , 那么埋没于关中的可能性就比较大;要是项羽破秦后载归彭城 , 那倒极有可能“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 但与《汉书》记载的年代又相距甚远 。如能将这些问题考辨清楚 , 对于寻找九鼎的下落 , 也许不无裨益 。
九鼎的文物价值和象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 九鼎作为王权象征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 但它却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相信九鼎一旦重见天日 , 必然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