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苏报》和“竖三民”,清末在上海宣传革命的报刊还有很多,如《俄事警闻》、《警钟日报》、《觉民》、《中国白话报》、《女子世界》等 。
上海何以成为辛亥革命的宣传中心
可以说,上海在辛亥革命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是辛亥革命最坚实的宣传基地,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 。上海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原因:
其一,上海是当时中国的报业中心 。晚清至民国,上海一直是中国的报业的中心 。报刊数量多,据统计,1911年以前,全国共出版中文报刊1753种,其中有460种在上海出版,占26.24%;办报主体多元,种类丰富,有纯商业性的,如《申报》、《新闻报》;有政治性的,如《时务报》;有社团办报刊,如《农学报》、《新学报》;有传教士办报刊,如《万国公报》、《益闻录》 。不仅如此,依托其商业中心和交通便利的条件,上海的许多报纸发行覆盖全国,像《申报》、《新闻报》等均为当时最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大报 。正是依托其报业中心的地位,上海拥有了信息集散地和舆论中心的地位,其时望平街号称“报馆街”,是名副其实的新闻发布中心 。
其二,上海租界的存在 。上海在1843年开埠后,供外侨居住的租界设立,1854年小刀会起义后,华人亦可以居住 。租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治区域,并且设立了管理机构工部局 。工部局按照西方的理念管理租界,言论自由是租界居民不言而喻地享有的权利 。据此,这里成为革命报刊的避风港 。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于设在租界的革命报刊,只要未超过言论自由的限度,工部局一般并不干预 。对于超过言论自由限度的报刊,如公开鼓吹推翻现政府、杀人等,通常的处罚方式是罚款、停刊,封闭报馆、严惩报人的事件极少发生,晚清因发表革命言论受到严惩的只有章太炎和邹容 。二是革命党报刊可以挂洋旗 。在当时的上海租界,只要有外国人愿意出面,报馆即可以外商的名义在领事馆注册,这样可以规避清政府的管辖 。
【清室之亡,实亡于上海源于上海辛亥革命成功】从当时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宣传效果来看,上海的革命报刊比革命党在日本、南洋和香港地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 。原因在于上海是国际性的商埠、中国的商贸中心,交通四通八达 。革命党往往把这里作为国内的落脚点和中转站,革命书刊也从这里印刷、出版,销往沿江沿海和内地,即使是革命党在国外办报刊,也往往先寄到上海,再由上海销往内地 。因此,上海是当之无愧的辛亥革命的宣传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