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配图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 任你怎么集淮水之力也不敌黄水 , 汹涌澎湃的黄河仅凭一点淮水之力就被挡回去 , 那还能叫什么奔流到海不复回?很快的清河口泥沙高淤 , 靠近这里的淮河河床也被黄水倒灌而增高了 , 这又使淮水的冲击力减弱 , 遇阻即回 , 沙随波停 , 淮水所带泥沙又在清河口停淤 。淮水无力刷黄 , 又无法从清河口入海 , 而入湖故道又尽筑高堰 , 淮水不得不上溢泛滥 , “不得不久潴旁溢 , 汪汇浩荡 , 始犹淹漫两岸 , 会合诸湖 , 继而夏秋泛涨 , 一望无际 , 浩荡龙沙 , 震惊陵寝 , 而泗洲之祸岁烈一岁矣 。” 。
潘季驯的治水方针在实践中被“检验”得头破血流 , 照理应当重新检点 , 这时如果改弦更张 , 为时未晚 。可惜这时候 , 治水方略已不再是为了治理水患了 , 而是成了庭争的工具 , 成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与权威的凛然不让侵犯的武器 , 为此他不仅革除了反对意见的阻挠 , 而且甚至编造谎言 , 说祖陵“松柏之郁茂 , 护沙之如故” 。就是到了万历二十年仍然上疏坚持自己的主张 , 把分流之议列为病议 , 痛加指陈 。而这时淮泗一带水患濒仍 , 早已成不争的事实 。
真不知朱元璋的祖宗到底是否有灵 , 在水中煎熬着为什么眼睁睁地看着潘季驯这样的大臣作出几乎是不臣的胡作非为?祖宗埋到地下后无声无息 , 不言不语 , 忍气吞声 , 这就注定了明祖陵要到水下沉沦300多年 , 也注定了后人像哀六国哀阿房宫一样去浩叹它的沉浮 。按常理说 , 朱元璋的祖先们既然被追尊为皇帝 , 皇后 , 其葬处就应该建陵 , 并应依制建造帝陵建筑 。但根据历史记载 , 朱元璋在洪武初年只追加封号 , 没有营建祖陵建筑 , 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历史原因呢?原来朱元璋少时家贫 , 居住地一迁再迁 , 使他根本不知道其三代祖考的确切葬地 。因此 , 他为寻找祖陵葬地颇费了一番周折 。
根据史料记载 , 刚开始有人告诉朱元璋他家的祖陵在句容通德乡朱家巷 , 朱元璋信以为真 , 即“命筑万岁山 , 有司修砌路 , 太祖躬临拜祭” 。不料 , 他才只磕了一个头 , 万岁山竟然中间分为深涧!他不禁恼怒异常——这岂是我家祖茔 , 怎能经不起我一拜?于是“重罚言者” , 认为这不是自己的祖茔所在 。后来 , 朱元璋经过回忆 , 想起二姐曾说过祖父的坟墓在泗州旧陵嘴一带 , 但具体位置仍无从考察 。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 , 一个偶然的机会 , 终于使朱元璋弄清了祖陵的真实位置所在 。话说朱元璋的同宗朱贵 , 他祖父与朱元璋的祖父一起从朱家巷迁到了泗州城北的孙家岗 , 通过他回乡查访 , 朱元璋终于知道了自己的祖父母葬在泗州城北的杨家墩 。这座古墓 , 因宋朝保议大夫杨浚墓而得名 。
这是否真的就是朱元璋祖父母真实的葬地呢?还是因为政治需要而凭空建造的呢?在有明一代以至后来的几百年中 , 有一个现象被人们有意或者无意地忽略了 , 或者没有任何人敢于说将出来 , 那就是既然朱元璋那么急切地找寻祖父的安葬地 , 找到了又花费那么多时间与财力来大规模营建 , 甚至竟然让不能随便动用的国储来当这个祖陵的总管与总监 , 为什么在祖陵建成后竟然没有来这里一次进行祭祀并像在句容那样磕头呢?
- 揭秘明朝曾出兵援朝:致使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 明朝共有十六帝王为何北京只有十三陵呢?
- 明朝历代帝王顺序表1004无标题 明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 河北现明朝嘉靖皇帝圣旨:为距今400余年"制书"
- 明朝奇葩皇帝这么多其中哪一个最让人无语?
- 悲剧!皇帝写错字臣子固执人头落地
- 朝鲜名字是打明朝打出来的还是朱元璋起的
- 明朝的高考分区划线:为何南方人屡遭打压?
- 明朝国号不是明,真正的国号是大明
- 为什么有人说朱祐樘是大明朝最圣贤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