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雍正”年号出台的过程,但由上面的探讨可知,除非有材料证明“雍正”年号由胤禛一人径直敲定,否则我们就应该认定,此一年号也应是大臣撰拟(可能不止一个),而呈胤禛圈定 。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雍正”年号如此容易让人想到“雍亲王得位之正”,进而联想到“雍亲王得位不正”,那么当时的大臣们怎敢撰拟这一年号?而胤禛又怎会在多个年号中,选择此一年号?!若真有此讥讽之意在,细心、敏感如胤禛者,又怎能轻饶那些胆大包天的臣下呢?
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雍正”年号的拟定,表明了当时君臣都认为没有什么不妥 。即使其有“雍亲王得位之正”的含义,后人似不应再往下推得“雍亲王得位不正” 。也就是说,“雍正”年号与议论不休的雍正帝非法继位问题,没有什么关系 。
关于“雍正”年号,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些说法,可以看作是“雍正得位不正”说法的具体化 。如一说称:胤禛借权臣的力量继位,在夺位过程中使用了残酷的手段,参与夺位的诸弟多不得善终,康熙帝许多近臣也遭到贬斥 。所以,雍正帝即皇位的正当性,在当时就受到怀疑,他想以此年号为自己“正名” 。另一说称:“雍正”年号既有沿用“雍亲王”的含义,也取其本名“禛”之谐音,同时亦有正统、名正的意思,以辟民间流传之“夺位”谣言 。
说“雍正”年号有强调“正”的含义,不无道理,但“真理再往前一步,往往就变成谬误” 。康熙帝去世七天后,胤禛登极、改元,“雍正”年号的拟定,肯定比这还要早——难道胤禛有如此先见之明,预料到民间会流传他非法夺位的谣言,并急急忙忙提前“辟谣”?
就史实而言,对胤禛得位感到震惊者诚有之,但胤禛诸兄弟不得善终,康熙帝近臣遭贬斥,是胤禛即位之后,亦即改元“雍正”之后发生的,这与他要用“雍正”年号为自己“正名”风马牛不相及 。
显然,上述种种说法的由来,不是因为雍正帝为了“正名”“辟谣”所打出的“雍正”年号造成的,而是人们心中有雍正帝非法继位的“谣言”在 。
“正”还是“不正”?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议论“雍正”年号 。早在雍正时就有人对该年号影射、非议,只是与我们今天的角度不同罢了 。
雍正三年(1725年),年羹尧失宠后被抄家,抄得举人汪景祺所著诗文,其中有一篇《历代年号论》,指出“正”字有“一止”之象,“凡有正字者皆非吉兆” 。汪氏举了历朝历代一些带“正”字的年号为例,如正隆、正大、至正、正统、正德 。我们找出这些年号进行分析,发现还真是不祥:金朝海陵王年号“正隆”,他被部将所杀;金哀宗年号“正大”,最后国破身死;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年号是“至正”;明英宗“正统”年间,土木之变被俘;明武宗“正德”年间动荡多事,他本人在平叛中落水病死,且无子嗣 。
雍正帝斥此“大逆不道之语”,反驳说:年号用“元”者很多,如元鼎、元封、开元、贞元,那“元”字有“一兀”之象乎?汉武帝有建武年号,明太祖有洪武年号,“武字内即有止字,可云‘二止’乎?此二帝皆称贤君,历世久远,尚得不谓之吉祥乎?”
雍正帝无疑对于年号极在意,极敏感 。实际上,不少文人都对年号用字很关注 。清人戴名世,也跟汪景祺一样,看到了有些带“正”字年号的不吉利,但他紧接着说:“正”字真的不能用吗?不是的,只是那些人恰逢乱亡罢了,而这种乱亡不是“正”字本身造成的 。假设是“开创之君”,如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或是“守成之君”,如汉文帝、宋仁宗、明孝宗,“即用‘正’字为年,何害?”
- 不是苏定方揭秘罗艺之死的历史真相是什么
- 太上皇李渊亲自为武则天父母做媒历史真相
- 原来刘邦重用韩信的真相并非惜才而是为了面子!
- 十四阿哥胤禵的妻妾子女胤禵为什么不帮亲哥哥雍正?
- 宫锁沉香大结局 雍正继位
- 孙权为何不早称帝孙权称帝比魏蜀晚的真相
- 雍正帝继位之谜雍正继位为何惧怕康熙的亡灵?
- 雍正这三个反贪绝招比朱元璋杀贪官都管用!
- 诸葛亮不仅会武术?还能拿动刀?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
- 魏无羡为啥杀师姐 真相在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