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形成需要多长时间 化石形成( 五 )


此外,恐龙蛋化石有时具有分布面积大、呈集中条带状分布和成层分布的特点 。例如,中国河南省西峡地区恐龙蛋化石群分布面积达40平方公里;埋藏集中,成条带状II型分布,宽约2公里,长约10公里;从局部的发掘剖面上看,可观察到三个化石层位,化石镶嵌在褐红色软石层中 。
典型的化石
昆虫远祖:抚仙湖虫
抚仙湖虫是澄江动物群中特有的化石,属于真节肢动物中比较原始的类型,成虫体长10厘米,有31个体节,外骨骼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它的背、腹分节数目不一致,与泥盆纪直虾类化石类似,而直虾是现代昆虫的祖先,这间接表明了抚仙湖虫是昆虫的远祖 。侯先光还发现,抚仙湖虫消化道充满泥沙,这表明它是食泥的动物 。
九眼精灵:微网虫
微网虫属于叶足动物门,因身上多边形的鳞状骨片而得名,体长可达8厘米,具有9对矿化骨片和10对足,这些骨片起到连接腿和关节的作用,目前只有在澄江才发现有这种生物完整的化石 。
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一种繁殖后代用的储卵器,不过参照现代节肢动物繁殖器官多集中在一个部位的特点,储卵器不可能这样分散 。也有专家认为,这些骨片是具有感光作用的多眼,所以有了“九眼精灵”的美称 。不过动物的眼睛一般集中在头部,和微网虫类似的生物在地球上还没有找到 。
微网虫曾登在《自然》杂志封面上,成为化石明星 。《纽约时报》曾经这样评论微网虫:“一些寒武纪生物很容易就扮演科幻小说里的角色,最奇怪的家伙就是一种身上长着10对足和覆盖有鳞片状骨骼的蠕形动物 。”
神奇的腔肠动物:栉水母
栉水母是一种食肉的腔肠动物,目前对澄江发现的栉水母化石仅限于描述,对其进化意义还未研究清楚 。
它的身体上有类似楼梯一样的褶子,身体辐射对称,这在海洋生物中非常特殊 。因为辐射对称的动物在海洋中保持平衡很难,捕食就更加不容易 。栉水母身体顶端长了一个石质的平衡球,依靠它来掌握平衡 。现代栉水母叫“海胡桃”,是最古老的无脊柱动物 。
寒武纪海洋巨无霸:奇虾
奇虾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化石表明这种动物口器有十几排牙齿,直径有25厘米,粪便化石长10厘米,粗5厘米 。由此推测,奇虾体长可能超过2米 。奇虾最初在加拿大发现,当时只发现一只前爪的化石,被误认为是虾的尾巴 。科学家还想像了一个虾头,由于它不是虾,所以命名为奇虾 。1994年,我国科学家在帽天山发现完整的奇虾化石,纠正了从前的错误,所谓的“尾巴”其实是它的爪子 。
科学家在奇虾粪便化石中发现小型带壳动物的残体,这说明它是寒武纪海洋中的食肉动物,是海洋世界的统治者和食物最终的消费者 。奇虾的发现表明,当时海洋确实存在完整的食物链 。新的研究发现,奇虾的捕食肢能弯曲,腿在海底行走,不过它的附肢没有分化,节之间缺少关节 。
人类远祖:云南虫
云南虫,身体呈蠕形,一般长3至4厘米,大者可以长到6厘米,1991年侯先光研究员发现并命名 。它的头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开始曾被认为是特殊的蠕虫 。1995年,陈均远等研究者发现它有7对腮弓,可以呼吸,并把食物留在口腔里,这是脊索动物的重要特点,提出了“云南虫是脊索动物”的观点 。
云南虫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当柔软,容易受到外力的伤害,似于如今脊髓中的软性物质,身体神经单元集中的脊索上,肢体的感觉可以通过脊索传到全身,脊索的出现提高了动物控制身体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云南虫的发现证明了在澄江动物群中蕴涵着脊椎动物的起源,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