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京官曾国藩的日常开支租房费为何成其负担?( 二 )


曾国藩任京官之初的1843年,法定收入为129.95两白银,而赤字达到了478.51两白银,不得不举债度日,在京城的第一个春节,他找人借了50两白银才勉强过了个年 。在今天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 。曾国藩是京城中众多官员中的一员,像他这样收支形成反差的官员并不在少数 。有人可能质疑:后来,他在京城官做大了,俸禄应该更多了,收支情况是不是会有所好转?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官做得越大,排场也就越大,各种开销也就更多 。曾国藩在京城最后官至礼部侍郎(二品),收支情况也没有根本性的好转,离京时依然欠债,多年之后才得以还清 。
那么,像曾国藩这样的京官又是如何解决收支失衡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到外地办理公务,这样就可以获得大量的灰色收入,这也是京官们最重要的经济来源 。1843年,正当曾国藩为生活入不敷出而郁郁寡欢时,朝廷给了他一个美差—到四川主持乡试 。尽管朝廷明文规定:京官到地方主持乡试不得接受各类财物,不得与地方官员密切交往 。可惜“天高皇帝远”,这些规则形同虚设 。在四川担任主考官期间,地方官僚、绅士、有钱的书生都百般讨好他,源源不断地赠送钱财和礼物,曾国藩是欣然笑纳,且逐一记载 。此次四川之行,其总收入为6000两白银 。返京后,这些钱大大改善了曾国藩的经济状况,不仅1600两白银的欠债全部还清,还给老家寄了600两白银补贴家用 。同时,他还拿出400两白银赠送族亲 。
曾国藩毕生虽推崇勤俭质朴,但内心深处又是冲突和矛盾的 。在官场的这张大网中,他不能也无力做到特立独行 。因为,一方面为了维持京官的威严和体面,他经常举债度日;另一方面,他不得不背叛良心和道德,接受灰色收入 。我以为,封建等级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造就了曾国藩复杂、矛盾的个性 。人的定力、能力、理念虽然强大,但在扭曲的社会制度中有时也会不堪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