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死前,是不是摆了丞相诸葛亮一道?( 二 )


自己死后,这个风雨飘摇的蜀汉该怎么办呢?这就是刘备托孤的时候考虑的主要问题 。经过夷陵之战的创伤,蜀汉目前已经无力外斗,对内维护稳定才是第一位,而维持蜀汉内部稳定,燃眉之急就是解决派系争斗的问题 。
三国是个军阀割据的乱世,一代创业、二代败家的短命鬼政权屡见不鲜 。刘备在为创业奔波的漂泊岁月里,不停地投靠这个、依靠那个,这样的事例他见得太多了 。比如,他曾经投靠过刘表,刘表一死,人亡政息;比如,他投靠过袁绍,袁绍一死,祸起萧墙;再比如最近的一次——他投靠过的刘璋就是个二世祖 。而刘表、袁绍、刘璋的家业之所以及身而没,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内斗 。在吸取内斗教训这一方面,刘备可以说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 。
刘备去世时,刘禅才17岁,斗争经验不够,也不怎么聪明,刘备对这一点也心知肚明 。显然,一旦蜀汉的内斗闹起来,刘禅是压不住场的 。刘备面临的问题,是需要找一个气场够强的人,来震慑蠢蠢欲动的势力 。
首先是益州派,这一派势力最大,也最不可靠 。其次是东州派,这一派稍微可靠一些,但是他们的着眼点在于维护自身的派系利益,倾向于保守,向外发展的兴趣并不大,与刘备的意愿不符,全局观差一些 。再次是元老派,这一派最可靠,但是已经接近消亡 。
唯一的选择就是荆州派,以及荆州派的首脑诸葛亮 。更为重要的是,刘备打天下的宏伟规划就是他和诸葛亮共同制定的,对于蜀汉的路线方针,诸葛亮最能坚决执行,而且荆州派倾向于向外发展,与刘备志向相投 。
换句话说,即使刘备去世了,他的精神也会依然活在诸葛亮的心里,死去的刘备就是活着的诸葛亮,活着的诸葛亮就是死去的刘备 。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刘备临终的时候必须给予诸葛亮足够的权威,以确立诸葛亮在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便于诸葛亮维持内部稳定,弹压蜀汉内部蠢蠢欲动的分裂势力,进而有利于向外发展 。
除了诸葛亮,托孤大臣还有另外一个人——李严 。
李严的身份比较特殊,既属于东州派,又与益州派有很大的交集 。刘备把他和诸葛亮都作为托孤大臣,安抚的意图不言而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李严本来就在永安,而诸葛亮是特意从成都召来的,而且,刘备在托孤时只授予了诸葛亮绝对权威,没有给李严同样的待遇 。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的权威上升到了巅峰,“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而李严也没有这样的待遇 。因此,如果说刘备托孤时,确实有所忌惮,那么他忌惮的也不是跟他风雨同舟的老战友诸葛亮,而是有可能破坏统一战线的李严,以及李严背后错综复杂的东州派和益州派 。
后来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也证明,刘备的安排是正确的:一开始,李严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能够和诸葛亮同舟共济,然而,随着时日迁移,李严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试图破坏统一战线,挑拨诸葛亮效仿曹操,“受九锡,进爵为王”,用意也无非是为自己进一步操持权柄做铺垫,对此,诸葛亮毫不犹豫地拒绝,及时掐灭了有可能导致蜀汉分裂的苗头,维护了刘备在世时的既定方针 。再往后,李严又做了几件傻事,终于被诸葛亮一举拿下 。
关于李严,《江表传》里有一个很准确的评价:“用性深刻,苟利其身”,只为自己做打算,目无大局,过于看重个人利益 。
李严被罢免之后,“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认为能够重新启用他的只有诸葛亮,此外再无他人 。等到诸葛亮病死的消息传来,李严知道启用无望,不久郁郁而终 。即使被诸葛亮拿下,他依然对诸葛亮寄予希望,这从侧面说明,他打心里对诸葛亮的公正还是很认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