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的资料信息 花木兰的资料( 三 )


二 , 木兰家在亳州 , 至今遗址尚存 。《亳州志烈女志》载:木兰 , 魏姓 , 西汉谯城东魏村人(今亳州魏园村) 。魏园村为淮北一普通村落 , 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 , 为故里平添无限光彩 。村民指其村后即木兰故居 , 墓冢犹存 。墓周苍松环护 , 翠竹成林 , 春来芍花飘香 , 蔚为壮观 。《光绪亳州志》载:木兰祠在关外 , 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 。今祠已毁 , 遗址尚在 。
三 , 木兰为黄陂人氏 , 木兰山下是其家 。木兰山在黄陂城北30公里处 , 山高600余米 , 峰峦耸翠 , 风景秀丽 , 古迹甚多 。传说当地有朱氏名木兰 , 女扮男装 , 代父从这 , 立功封为木兰将军 。她不受朝禄 , 解甲归田 , 恢复红装 , 侍亲以终 。历代在山上祭祀木兰 , 唐建木兰庙 , 明建木兰宫 , 后修木兰殿 。现木兰殿在绝壁之上 , 朱柱青瓦 , 殿门额刻“忠孝勇节”四个大字 。殿内端坐木兰鎏金塑像 , 男装女貌 , 英俊神武 。两侧山墙 , 有“登山求嗣”、“河畔习武”、“代父出征”、 “凯旋归时等木兰故事彩色壁画 , 栩栩如生 。
四 , 木兰葬于延安 , 圣地有胜迹 。木兰家住延安城南万花乡花塬头村 , 为花姓 , 北魏人 。死后葬于村旁山上 , 称“花家陵” 。皇帝还派人送葬 , 墓下有石阶 , 两旁分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羊 。1984年 , 在延安万花山修复了木兰陵园 。该园雕梁画档 , 典雅壮观 , 依山建有墓冢 , 石碑上刻有舒同所书的“木兰诗”、“花将军墓” , 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诗人歌颂花木兰的诗词 。园内遍植木兰喜爱的牡丹花 , 塑有木兰戎装石像 , 跃马横剑 , 逼真再现了木兰当年的飒爽英姿 。
史家关于木兰记载甚少 , 木兰究竟魂归何处 , 如云彩一般飘忽难定 , 以至传说众多 。
木兰祠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 , 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 , 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 , 并创塑了花木兰像 。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 , 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 , 募捐二千五百贯 , 重修扩建 。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 , 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 , 又募资修祠立碑 。由于历代重修 , 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 , 祠地四百余亩 , 住僧人十余人 。
1943年毁于战火 。现幸存祠碑两通 。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 , 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 。碑为青石 , 通高3.6米 , 宽1米 , 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 , 布局对称 , 造形大方 。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 , 碑四边刻有图案 , 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 , 刻有二龙戏珠 , 龙头大而逼真 , 龙身简而细小 , 穿入流云 , 生动美妙 。两边阴刻牡丹花纹 , 线条活泼流畅 , 古朴而不俗 。碑文正书31行 , 满68字 , 其刻书精美 , 苍劲有力 。龟座高0.7米 , 龟形伸头直尾 , 四肢半曲 , 似起似卧 , 栩栩如生 。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 , 祖居归德汤德立石 , 侯有造撰文 , 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 。此碑经专家鉴定 , 确属元代石刻真品 。1982年 , 由省文局拨款 , 又重修碑楼 , 顶为轿形 , 尖顶四脊 , 合瓦挑角 , 17层封檐 , 前后园门 , 古朴典雅 , 碑楼四周砌有围墙 。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 , 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 。通高2.14米 , 宽0.78米 , 方座 , 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 , 篆字题名 , 碑文正书 , 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 , 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 , 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 。1993年 , 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 。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 , 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 。一致认为 , 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 , 已确凿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