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之谜:并非真心让位于诸葛亮( 二 )


刘备小瞧了吴国年轻的统帅陆逊,以致遭到惨败,在永安(奉节县)白帝城一病不起 。刘备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召益州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拜尚书令;章武三年二月(公元223年),刘备急招诸葛亮到永安;四月,刘备对托孤于诸葛亮 。
凄然托孤 。“托孤”是古代“家天下”政治几乎不可避免的重大政治现象,它往往发生在先君早逝、嗣君年幼的情况下 。孔安国说:“六尺之孤,幼小之君 。”又说:“临终之命曰顾命 。”因此后世受托孤之任的大臣常被称为顾命大臣 。
托孤的对象应该是满足忠诚度足够深、能力足够强、威望足够高、与先君关系足够好等几个条件的大臣,其中忠诚是第一条件 。无疑,诸葛亮是最适合的人选 。
第二个人选李严,刘备就煞费苦心了 。李严其实是荆州南阳人,因兵乱入蜀在刘璋手下任区区的成都县令,常有屈才抱憾之感,刘备一来,正好另择明君 。善于识人的刘备将其提升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 。犍为是蜀国要郡,毗邻成都,物产丰茂,刘备入蜀国后铸造的“直五百铢”钱币,背左有直书“为”字,就是铸造于犍为郡(是中国最早的“地名钱”) 。李严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回报以耿耿忠心 。刘备登基时有异象“黄龙见武阳(犍为郡治)赤水,九日乃去” 。大家因此都说“大王当龙升,登帝位也 。”所谓的“黄龙”,其实就是李严为了劝进所炮制的异象,这对刘备来说当然是大忠臣了 。后来,这里成为刘备的“籍田” 。李严的能力也是出类拔萃的,曾经镇压了土著豪族马秦、高胜及越嶲土著高定 。
《三国志》里历史上最著名的托孤是如何进行的呢?
——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三国志先主传》)
——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三国志·诸葛亮传》)
网络配图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三国志·李严传》)
此时刘禅还在成都,没有见到刘备最后一面,这是历史的黑色幽默:如果刘备地下有灵,治国无能、不战而降的刘禅恐怕也无颜见刘备,相见不如怀念,徒增烦悲而已 。
托孤时诸葛亮自然是一号角色,那二号李严的地位如何理解?李严是尚书令(但不录尚书事),军职是“中都护”,相当于魏国司马懿的都督雍、凉等一或多个州的军事,蜀国只有一州,李严的中都护都督五个郡,实力远在郡守之上 。
刘备选择诸葛亮和李严,应该说是费了心思的:诸葛亮是可以信赖的荆襄老人代表;李严虽是荆州人士,但原是刘璋属下,是新人代表,所以刘备用他来平衡诸葛亮 。
刘备的托孤算是托对了人,比起同期魏国曹叡将曹芳托孤于司马懿和曹爽,东吴的孙权将孙亮托孤于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场的结局,尽管诸葛亮、李严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一些权利之争,如李严请求割益州东边五郡为巴州,诸葛亮没有许可;李严因为犯错被诸葛亮免职等,但总体而言,这是历史上最好的托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
托孤之谜 。关于刘备所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历史上争议很大 。有人说这一席话,困惑了中国二千年 。
刘备真实的想法我们已经不可能知道了,所以至今众说纷纭 。择其要者,不外以下这几种说法:
第一,真心说 。陈寿也赞成这种说法,并且在《三国志·先主传》的评语里面高度评价说:“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心神无贰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 。”赵翼也说:“千载之下,犹见其肝膈本怀,岂非真情流露?”卢弼《三国志集解》在反驳孙盛等质疑时也说:“有所感于中,不觉言之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