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小帮手 合肥小帮手( 八 )


3、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 。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 。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
4、哭竹生笋
孟宗(?—271),字恭武,三国时吴国江夏人 。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
5、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 。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 。
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 。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
历史上的孝敬父母的故事(20字)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