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传闻:司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诸葛亮?( 二 )


于是张郃等率兵追击诸葛亮,结果正中诸葛亮的圈套,魏兵大败 。退兵后,司马懿下了死命令,说:“今后切不许妄动!再有不遵,决正军法!”(卷二十《孔明智败司马懿》《仲达兴兵寇汉中》)他坚持自己这套软磨硬抗的战术,毫不动摇 。
(三)多疑与谨慎
当然,这种战术跟司马懿的性格大有关系 。司马懿的性格虽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至少有一点很明显,就是他的多疑,特别地多疑,在这点上他很像曹操 。正因为他多疑猜忌,所以办事非常谨慎 。尤其是碰上诸葛亮这样的对手的时候,他更是极其小心谨慎,极其多疑多虑 。
【揭秘传闻:司马懿用心理暗示法咒死了诸葛亮?】其实,多疑并不一定就是缺点,有时它可以成为一个优点,前提条件是多疑要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我了解自己的长处,也了解自己的短处,同时我也看到对方的长处和对方的短处 。这样以我之长攻人之短,这是可以的;而守住我之短,防备敌之长,这种多疑也是应该的 。因为我应该更充分地估计你的长处,以便做好更充分的防备 。
但是从司马懿的具体表现来看,他的多疑有时并没有真正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时小心谨慎到了过分的地步,这样就不免贻误战机 。
最典型的就是“空城计”一战 。“空城计”这一战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的“空城计”是一个很高的绝招 。有人认为是司马懿的失误,因为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以致贻误了战机,使蜀军得以安全脱险(卷十九《孔明智退司马懿》) 。不管怎样评价,“空城计”的结果是保证了蜀军的安全脱险 。蜀军在大败的情况下,以“空城计”的计策安全脱险,这是很不容易的 。
网络配图
京剧《空城计》把司马懿大大地调侃了一番 。剧中,诸葛亮从容不迫地摇着鹅毛扇,坐在城头唱道:“我正在城头观山景,忽听得城外乱纷纷 。”当时司马懿已经兵临城下,诸葛亮却如此地闲雅自在,足见他是何等的聪明、自信!
司马懿到了城外,手握重兵,心里彷徨,生怕城里有埋伏,胆战心惊,估算半天到底还是不主张攻城 。最后得知原来只是一座空城的真相以后,他自我解嘲地说:“司马呀司马,你的胆子也太小了;诸葛呀诸葛,你的胆子也太大了!”他觉得诸葛亮从来没有这么大胆,怎么这次这么大胆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
当然,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一事件 。古人说:“料事者先料人 。”要预料一件事情,首先要预料一个人,要充分吃透一个人 。“能料愚者,必不能料知;能料知者,必不能料愚 。”聪明人只有跟聪明人一起,才能够知己知彼 。聪明人若遇上一个愚蠢人,就无法猜透他 。你可以明白地去琢磨一个聪明人的所作所为,却无法估计一个愚蠢的人,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
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的对手司马懿也是个聪明人,所以诸葛亮才能神机妙算,算定司马懿不敢贸然破城 。如果诸葛亮赶上的是张飞或者曹仁、曹真之流,他们没准就不管有没有埋伏,先冲进城去再说,反正输就输了,输了也先打个痛快,那就真把诸葛亮给活捉了,这个“空城计”就玩不成了 。
所以,“空城计”的故事,不仅表现出诸葛亮的智高和胆大,也不仅表现出司马懿的多疑与谨慎,同时也表现出司马懿的过人智慧 。
更重要的是,“空城计”故事还表现出司马懿的战略决策,他决不轻举妄动,不轻易涉险,一门心思为了保存实力以便跟诸葛亮软磨硬抗到底 。我输一场、输两场,让你笑一次、笑两次,都无所谓,反正我就是要跟你磨的 。既然要跟你磨,我就不怕输,输了一场两场无所谓,只要最后我能大胜,来日方长呢!这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