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大贪官李侍尧为何能够死里逃生?( 二 )


然而,李侍尧案经大学士九卿核议具奏后,乾隆却没有批依议,也没有对此提出不同意见驳回重拟,而是于同日发上谕一道,一方面要求各督抚以李侍尧案为戒,一方面要求他们对此案发表各自意见,“毋得游移两可” 。乾隆这一招极为老辣 。当时,大多数督抚认为大学士九卿从重改拟斩立决的定案“洵属平允”“只有这样更足以惩一儆百,为诸臣之炯戒”,一致赞成将李侍尧从重请旨即行正法 。两广总督富勒浑和江南河道总督陈辉祖的意见却被乾隆认为“自异其说”、“游移其辞”,有不同程度的欺君嫌疑而交部察议 。惟有安徽巡抚闵鹗元直抒己见,极力主张留李侍尧一条活路 。其实,闵鹗元猜准了乾隆帝不想杀李侍尧的心思,他认为李侍尧“勤劳久著”的这一点与乾隆帝想到了一起 。因为李侍尧得以免死,可以使得乾隆在众臣僚面前洗去李侍尧进奉见长加恩从宽的嫌疑 。
透过扑朔迷离的李侍尧案烟雾,我们可以发觉一个关键词——进贡 。李侍尧为官二十多年,是以进贡见长而备受众人瞩目的 。乾隆帝也不得不承认,李侍尧和山东巡抚国泰贡品在同僚中最优 。进贡,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传统 。贡品成为天子与诸侯间政治经济联系的纽带,也是臣工取悦于皇帝的主要手段之一 。进贡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朝贡,二是地方向朝廷进献的常贡,三是个人向皇帝的进贡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向皇帝进贡的,具有进贡资格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乾隆时期,有资格向皇帝进贡的人主要有六类,其中地方大吏包括总督、巡抚、将军、提督等 。
作为具有进贡资格的地方大吏,李侍尧从乾隆十八年任热河副都统起至乾隆四十五年,进贡次数有档可查的达一百二十多次,有学者统计,李侍尧一年之中进贡次数最多达九次 。按例,督抚进贡只有年节三贡,但李侍尧进贡的次数和名目远远超出,其名目有迎銮贡、木兰贡、谢恩贡、传办贡、贺捷贡等 。据考证,在今天故宫博物馆钦安殿御座前,立有一对錾胎珐琅太平有象香薰驮于象背之上,其通高174厘米,长102厘米,錾工极精,珐琅鲜艳如初,是广州錾胎珐琅的代表作之一 。此对香薰就是李侍尧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的进贡物品之一,至今还立于殿上熠熠生辉 。
进献贡品需要大投入,李侍尧在置办贡品时不但费心,更要花银的 。譬如,李侍尧进贡龙袍要在苏州订做,龙袍、龙褂共九套,计银四百五十两 。李侍尧仅在苏州置办古玩、玉器、龙袍等物,就用银二万三千多两 。再如,李侍尧任两广总督时,在广东以紫檀木、花梨木、红木为基本材料加工制作宫廷家具进贡,这批家具从订制到完工花了二年多时间,工银花费自然不菲 。如此频繁进贡,投入巨大,银从何来?
按例,办贡资用应从官员养廉俸银中支付,除织造、盐官、关差每年有专门银两用来办贡外,所有臣工置办商品均由自己出资 。但是,云贵总督岁给养廉也不过二万两左右,这二万两银也仅仅是李侍尧万寿供中一盘朝珠的价格 。李侍尧自然不会自己掏腰包的,来源就是“众人头上刮”喽,他仅仅被查实勒索下属的银两就达三万多两 。李侍尧上任云贵总督后,对云南钱局铸钱之事特别关心,常常亲自过问钱局的事情,并当众以钱局应有出息为由责难皋司汪圻 。汪圻知道其中原委,立备三柄金如意送给李侍尧 。但李侍尧并非满足,传话让汪圻每年必须奉上例银五千两 。临安府、署东川府知府看见别的官员都送银给李侍尧办贡,知道李侍尧“素性傲戾,不讲情理,若不从便有祸患”,也连忙筹措银子交给道员庄肇奎送李侍尧 。结果,庄肇奎发现银子尚未凑齐,离李侍尧交待的数额还差二千两,为避免惹麻烦,他不动声色地自己拿了二千两银补足了一万六千两,准时如数地将银子交给李侍尧家人带赴苏州办贡 。这样,李侍尧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从他每年进呈贡品的单子中可以看出,其所呈上的贡品,颇受乾隆帝的喜欢,被驳回的数量极少,无怪乎乾隆帝夸他为“贡优奇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