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会:揭秘古代历史上人们是怎么开会的?( 二 )


汉朝开会的一大特点,就是分了内外,出现了一种国家机密级别的会议 。汉武帝时,朝议分为中朝和外朝 。中朝,又称内朝,皇帝常将重大机密问题交由身边的幸臣—中朝官讨论 。中朝官一般是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 。汉武帝十分喜欢一位名叫严助的人,就把他提拔为中大夫,后来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等也入中朝 。同时,还有国家元老重臣引入禁中与中朝官一同商议 。于是,我们把皇帝身边的近臣以及皇帝指定入省中的腹心之臣范围内的集议概称为中朝议 。中朝议在省中诸殿进行,一般属朝廷机密,参议官员如果泄漏省中语是要严加查办的 。
与中朝相对的是外朝,又叫外廷 。《汉书·司马迁传》记载:“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议” 。外朝议的官员就是以丞相为首的政府官员,上至三公,下至六百石的议郎、谏大夫、博士 。列席会议者还有中朝官员以及特邀人士,如:待诏、学者、致仕大臣等 。外朝议的主持者一般是丞相、御史大夫 。如果一场会议特别重要,为了显示严肃性,皇帝偶尔也会亲临廷中裁决或主持 。比如汉武帝曾主持廷议讨论与匈奴和战问题 。有时皇帝也指派中朝官等特使前往监议,如汉宣帝甘露年间,石渠阁会议时就有皇帝使者监议 。皇帝通过使者监议、主议,对集议进行情况遥控指挥 。皇帝在召集开会的时候,会规定参会人员的级别和数量,少则几人,多则几百人 。官员身份、级别则与会议内容相关,如汉武帝曾诏令儒生五十余人商议封禅之事;汉昭帝时,贤良、文学参加了盐铁会议;到了东汉晚期,连太学生也参与公卿的会议 。一般来讲,经常参加集议的还是三公九卿、博士、议郎、大夫等专掌顾问,除此之外的人员如若参加会议,需要先报奏丞相或礼官等 。
集议制度是在皇帝严格控制下进行的,只能由皇帝发布诏令举行集议,任何人不得擅自召开公卿会议,否则就会治罪 。不过在特殊情况下,垂帘听政的皇太后或顾命大臣或权臣戚宦也有召集开会的事情发生 。在集议中或会后,持不同政见者就以驳议的形式陈抒己见 。驳议之正确意见也多为皇帝采纳 。驳议之制一直盛行于汉晋史上,它的存在体现了集议制度的完备 。魏晋时期,像两汉那样公卿百官几十人乃至四、五百人济济一堂商议国家大事的廷议是不多见的 。此时集议的基本形式是皇帝就某一问题要群臣讨论,提出方案,大臣就将自己的意见、建议以奏议的书面形式上呈皇帝以供采择;或是群臣就某一问题商议之后,以奏议的形式上呈皇帝 。
【古代的朝会:揭秘古代历史上人们是怎么开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