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和炭疽病有什么区别( 二 )


褐斑病和炭疽病有什么区别

文章插图
黄瓜炭疽病的发病原因?
黄瓜炭疽病是半知菌亚门真菌,葫芦科刺盘孢菌侵染所致 。病菌以菌丝体或拟菌核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 。
病症
黄瓜炭疽病从幼苗到成株皆可发病,幼苗发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淡褐色病斑,上有橙黄色点状胶质物,茎部发病,近地面基部变黄褐色,渐溢所,后折倒 。成叶染病,病斑近圆形,直径4---18毫米,灰褐色至红褐色,严重时,叶片干枯 。茎蔓与叶柄染病,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黄褐色,稍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接,绕茎一周,植株枯死 。瓜条染病,病斑近圆形,初为淡绿色,后成黄褐色,病斑稍凹陷,表面有粉红色粘稠物,后期开裂 。
发病特点
病菌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盘,并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 。病菌借助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等传播,引起再侵染 。种子调运可造成远距离传播 。田间发病适温在20~27℃,病菌最适生长温度24℃,空气相对湿度大于95%,叶片有露珠时有利于发病,适宜的温湿度潜育期仅需3天 。土壤粘性、排水不良、偏施氮肥、保护地光照不足、通风不及时的瓜地发病重 。浙江及长江中下游地区黄瓜炭疽病多在保护地栽培中发生,发病盛期在5~6月和9~10月 。
黄瓜疫病有什么症状?
(1)症状与发病条件 。黄瓜疫病俗称卡脖子,黄瓜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其生长点幼嫩部分最易受害 。幼苗期受害,生长点初呈似水烫的暗绿色水渍状软腐,最后干枯,严重时,萎蔫枯死;成株期发病,多从地面茎基部开始,先呈水渍状暗绿色病斑,病部软化缢缩 。叶片逐渐下垂,后全株枯死,叶片青枯,但病株维管束不变色 。叶片发病,初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边缘无明显界限 。湿度大时,病斑扩展很快 。由叶柄迅速蔓延到茎节部,病部溃烂;干燥时,病斑扩展较慢,病斑边缘较明显、暗绿色,中部浅褐色或青白色,常干枯脆裂 。果实被害一般先从花蒂部发生,开始为水渍状、暗绿色凹陷病斑,后软腐,表面生灰白色稀疏霉状物,果实迅速腐烂 。黄瓜疫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疫霉属真菌侵染所致 。该病菌借气流、雨水和人们农事活动传播 。最适宜发病温度为25~30℃,病菌生长发育的温度为9~37℃ 。土壤湿度是发病的决定因素,高湿则发病迅速 。(2)防治方法 。防治黄瓜疫病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选用抗病品种;嫁接育苗、壮苗定植;注意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增施生物菌有机肥、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减少氮肥使用量,预防瓜秧徒长;调整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健壮长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 。
②调整生态环境,注意降低田间小气候空气湿度 。大田栽培要实行南北行向,适当增大行距,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空气湿度;设施栽培,白天实行高温管理(32~35℃),夜晚加大通气量,实行低温管理(10~16℃),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创造一个不适宜疫病侵染发育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 。③及时清除病源 。对各种病残体要及时摘除,就地深埋,严禁随地乱扔,散发病菌,传染病害 。④化学防治要科学用药,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指导下,大田栽培要力争在每次降雨之前用药,遇连阴雨天气,要抓住降雨间隙*喷农药保护 。设施栽培每次灌水之前要先行用药,保护好瓜秧后再浇水 。主要农药有50%安克(烯酰吗啉)1000~2000倍液、50%百泰1500~2000倍液、天达裕丰1000倍液、80%乙磷铝500倍+64%杀毒矾500倍液、72%杜邦克露600~800倍液、72.2%普力克7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甲霜灵600倍液;80%大生600~800倍液、1∶0.7∶200倍波尔多液、1∶4∶600倍铜皂液等 。设施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温室喷粉1000克,或45%百菌清烟雾剂熏烟,每亩温室300~400克预防,每7天左右1次 。注意!每次用药须加天达2116加有机硅,提高防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