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婵娟代表是什么 千里共婵娟是啥意思( 三 )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 , 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 , 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 , 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 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 , 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 , 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 , 即便相隔千里 ,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 , 反映出诗人对皓然明月的向往 , 但又不想脱离人世间的矛盾心理 。苏轼想超越自然 , 想脱离现实的怀抱 , 这与他官场上的失意和人生中遭遇的一些苦难有关 。他留恋人间 , 是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亲人 , 放不下心中的牵挂和思念 。诗人苏轼的一生是坎坷的 , 为官多年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 , 不盲目顺从他人 , 他才华横溢 , 内心宽广 , 精神高远 , 他也遭受过别人不理解的坎坷痛苦和失意潦倒 。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百般坎坷人生事 , 让我们走进苏轼 , 感受寄于天地间的壮哉豪情 。14赞·2,784浏览2020-10-09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是什么意思意思: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 , 即便相隔千里 , 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 。
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 , 欢饮达旦 , 大醉 。作此篇 , 兼怀子由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 , 自求外放 , 辗转在各地为官 。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 , 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 。到密州后 , 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 。公元1076年的中秋 , 皓月当空 , 银辉遍地 , 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 , 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 , 词人面对一轮明月 , 心潮起伏 , 于是乘酒兴正酣 , 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扩展资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这首词以月起兴 , 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 , 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 , 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 , 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 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 。从艺术成就上看 , 它构思奇拔 , 畦径独辟 , 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 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 。从表现方面来说 , 词的前半纵写 , 后半横叙 。上片高屋建瓴 , 下片峰回路转 。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 , 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 。后半纯用白描 , 人月双及 。
它名为演绎物理 , 实则阐释人事 。笔致错综回环 , 摇曳多姿 。从布局方面来说 , 上片凌空而起 , 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 , 返虚转实 。最后虚实交错 , 纡徐作结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 , 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 , 以及旷达自适 , 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 , 极富哲理与人情 。立意高远 , 构思新颖 , 意境清新如画 。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 , 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 。情韵兼胜 , 境界壮美 , 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词全篇皆是佳句 , 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 , 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 。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 , 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 。所以 , 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 , 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百度百科234赞·257,220浏览2019-10-01"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 , 不管相隔千山万水 , 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出自于苏轼的《水调歌头》321赞·1播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是用来比喻爱情的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