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在中国兴起的多维因素 非虚构写作概念基于事实( 二 )


4.国内外非虚构写作思潮的互动与影响
在美国,尽管非虚构写作作为文学形式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它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小说和诗歌的一个写作桥梁,而不是一种同等地位的写作方式 。小说家被认为是文学的上层阶级 。他们认为,采访人员的作用是为作家挖掘信息材料和激发灵感 。然而,近些年来,作家专题讨论会、作家会议、创意写作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非虚构写作发表的媒体也不断增加,如《第四类型》《河的牙齿》《非虚构写作》《佐治亚评论》《纽约时报》等 。而非虚构写作的创作者们的杰出作品让非虚构写作的地位更加稳固 。一些杰出的作品让虚构作家刮目相看,读者越来越多 。旅行散文类如彼得·梅尔的《普罗旺斯的一年》、弗朗西丝·梅斯的《托斯卡纳艳阳下》,科普读物类像戴瓦·索贝尔的《经度:寻找地球刻度的人》,历史记录类如西蒙·温彻斯特的《教授与疯子》,自然报告文学类如约翰·科莱考尔的《荒野生存》和塞巴斯蒂安·荣格尔的《完美风暴》,犯罪纪实类如约翰·伯兰特的《午夜善恶花园》,回忆录类如弗兰克·麦考特的《安琪拉的灰烬》和玛丽·卡尔的《骗子俱乐部》等,这些作品都提高了非虚构写作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可见性 。
在中国,非虚构写作运动与新闻业对西方特稿写作的引进与发展密切相关 。最早使用非虚构这个词语的主要是原先关注特稿的一群采访人员,如李海鹏、南香红、关军、蔡崇达、谢丁、袁凌、曹筠武、杨继斌、杨潇、袁小兵、叶三、李宗陶等人 。近年来,伴随着现代新闻媒体的兴起、商业杂志的创刊,中外合资生活方式类杂志数量的增长,新媒体平台的搭建,非虚构写作拥有了更多的发表阵地 。近年来,如《时尚先生》《智族》《南方人物周刊》《中国新闻周刊》《读库》《中国企业家》《单读》《博客天下》《Vista看天下》《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等为非虚构写作提供了发表通道 。另外,一些新媒体平台专门为非虚构写作而开发,如“人间”“正午故事”“有故事的人”“财新文化”“非虚构写作”“NONFICTION地平线”“谷雨故事”“人物”“为你写一个故事”提供非虚构写作的网络平台 。
5.非虚构写作活动的大众参与性
非虚构写作打破了专业的壁垒,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主体 。传统文学写作主要由专业的作家主导,新闻写作主要由媒体的采访人员编辑主导 。他们是专业的文本生产者,大众的定位是读者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不是专为职业作家与采访人员而准备着,业余的大众也可以参与到非虚构写作中,记录下自己身边的人事 。“有故事的人”“全民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都是为一般写作者书写自身故事提供的平台 。“有故事的人”是由凤凰网推出的非虚构写作平台,对非虚构写作的理念是“每个人都有故事,都可以写出故事”,并且认为非虚构写作者“可以来自名流,来自职业写作者,也完全可以来自贩夫走卒,升斗小民” 。与专业文学创作、专业新闻写作相比,非虚构写作打破了写作的壁垒,推翻了写作的围墙,拆除了写作的藩篱,让普通人成为写作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