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治疗( 二 )


过去我国生产的有机磷农药绝大多数为杀虫剂 , 如常用的对硫磷、内吸磷、马拉硫磷、乐果、敌百虫及敌敌畏等 , 近几年来已先后合成杀菌剂、杀鼠剂等有机磷农药 。有机磷农药多为磷酸酯类或硫代磷酸酯类 , 其结构式中R1、R2多为甲氧基(CH3O-)或乙氧基(C2H5O-);Z为氧(O)或硫(S)**:X为烷氧基、芳氧基或其他取代基团 。可以合成多种有机磷化合物 。
有机磷农药大多呈油状或结晶状 , 工业品呈淡黄色至棕色 , 除敌百虫和敌敌畏之外 , 大多是有蒜臭味 。一般不溶于水 , 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丙酮、乙醚、三氮甲烷及油类 , 对光、热、氧均较稳定 , 遇碱易分解破坏 , 敌百虫例外 , 敌百虫为白色结晶 , 能溶于水 , 遇碱可转变为毒性较大的敌敌畏 。市场上销售的有机磷农药剂型主要有乳化剂、可湿性粉剂、颗粒剂和粉剂四大剂型 。近年来混合剂和复配剂已逐渐增多 。
有机磷的杀虫剂的原药多为油状液体 , 少数为固体 , 一般气味较大 , 颜色略深 。有机磷农药大多数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 , 一般易溶于有机溶剂 , 有些品种 , 如敌百虫、乐果、甲胺磷、磷铵等易溶于水 。有机磷杀虫剂容易与水发生水解反应而分解 ,  一般经水解后变成无毒化合物 , 失去杀虫活性;碱性条件有利于水解反应的进行 , 所以一般不宜与碱性农药或碱性物质混用 。但敌百虫水解后会变成毒性更高的敌敌畏 。
有机磷杀虫剂一般对虫、螨都有较高的防治效果 , 对害虫的毒力仅次于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 有些品种高于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有机磷杀虫剂作用方式多种多样 , 大多数品种都兼又胃毒、触杀等多种作用 , 但同一品种的作用方式有主次之分 , 如辛硫磷以触杀为主 , 敌百虫以胃毒为主 , 而内吸磷以内吸作用为主 。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中毒的治疗

文章插图
有机磷杀虫剂有些品种毒性极高 , 但也有一些品种毒性很低 , 前者如对硫磷、甲胺磷等 , 后者如马拉硫磷、杀螟松等 。过去都认为有机磷杀虫剂无累积作用 , 但现在的研究认为有些品种并不是这样 。有些品种 , 如敌百虫、敌敌畏的致畸、致肿瘤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
有机磷杀虫剂的残效期长短因品种不同而异 , 有些品种 , 如敌百虫、辛硫磷在施药后数小时至2——3天后就完全分解失效 。有些品种因内吸作用克保持1-2个月的残效期 。残效期长短还与施用技术和加工剂型有关 , 如辛硫磷施用于土壤则可以延长残效期 , 甲基对硫磷的微胶囊剂也可以延长残效期 。有机磷杀虫剂的使用要考虑到在不同作物上选择不同残效期的品种 , 如蔬菜、茶、烟、桑应选择敌百虫、敌敌畏、辛硫磷、乐果等残效期短的品种 , 棉、麻、森林可选择残效期长的品种 。
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 英文名称:定义:母体含氮合成的氨基甲酸酯衍生物 。能抑制昆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 , 阻断正常神经传导 , 使昆虫中毒死亡 。
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 , 是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的合成酯类 。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 , 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 , 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 , 此后 , 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 。1949年 , 美国的M.S.谢克特等合成了第一个商品化的类似物丙烯菊酯 。在50~60年代 , 又有一些类似化合物陆续研制成功 , 通称为合成拟除虫菊酯 。这些早期品种与天然除虫菊酯一样 , 在光照下易分解失效 , 仅适用于室内条件下防治害虫 。许多科学家为此进行了长期研究 , 以弄清分子结构中易被光分解的不稳定部位 , 其中包括英国化学家M.埃利奥特领导的小组 。70年代初 , 他们在结构改变中取得突破性的成功 , 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 。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 , 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 , 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 。80年代以来 , 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 , 并有了新的进展 。例如结构中引入氟**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 , 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 , 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