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拉·布莱曼个人资料年龄简介莎拉·布莱曼家庭背景图片资料( 二 )


布莱曼随后在韦伯的《歌剧魅影》中扮演克莉丝汀 , 这一角色是韦伯为她量身定制的 , 并坚持由布莱曼出演 , 后来当该剧登陆美国百老汇演出时 , 美国方面以知名度为由要求替换布莱曼 , 韦伯为了让布莱曼继续出演 , 甚至威胁停止上演该剧 , 最终 , 两方达成了妥协 。
离开《歌剧魅影》后 , 布莱曼参与了在英国、加拿大和美国的韦伯作品巡演 , 并在苏联上演了安魂曲 。同时 , 她也出版了录音室专辑 , 包括韦伯的音乐剧《爱的观点》(Aspects of Love)的单曲“Anything but Lonely”和两张个人专辑:1988年的“The Tree They Grow So High”与1989年的音乐剧歌曲集“The Songs that Got Away” 。
1990年 , 布莱曼与韦伯离婚 。但离婚后 , 布莱曼仍然在韦伯的音乐剧《爱的观点》的伦敦卡司中担任女主角 。
1990年代:个人音乐风格时期
离开音乐剧舞台后 , 布莱曼在洛杉矶开始了其个人事业追求 。1992年 , 她与卡雷拉斯(José Carreras)演唱了巴塞罗纳奥运会主题曲《永远的朋友》(Friends for Life) , 这首歌曲也是由韦伯创作的 。
听过了德国组合Enigma的专辑后 , 布莱曼希望与之合作 。她的请求在1991年获得了肯定的答复 。她来到德国并见到了制作人Frank Peterson 。他们合作的第一张专辑是“Dive” , 一张以“水”为主题的流行专辑 , 该张专辑除了在加拿大获得成功外 , 反响平平 。
1995年的摇滚专辑“Fly” ,  是他们合作的第二张专辑 , 当中的主打歌曲“A Question of Honour”提高了布莱曼在欧洲的知名度 。“Time to Say Goodbye" 是为拳击明星马斯克(Maske)告别赛创作的曲目 , 由布莱曼与男高音Andrea Bocelli演唱  , 这首歌曲仅在德国的销量就突破了300万 , 成为了德国史上最畅销的单曲 , 同时 , 在许多国家也取得了成功 。因此 , 1996年“Fly”再版时 , 加入了“Time to Say Goodbye”作为第一首曲目 。
1997年出版的专辑“Timeless”(美国版为“Time to Say Goodbye”) , 收录了“Time to Say Goodbye”和其他古典风格的曲目 , 并翻唱了如“Who Wants to Live Forever”与“Tu Quieres Volver”等经典歌曲 。由此张专辑 , 布莱曼在美国的知名度逐渐提升 。
1997年 , 布莱曼在伦敦的皇家艾伯特音乐厅举办了个人音乐会“In Concert” , 嘉宾包括安德鲁·洛伊·韦伯和安德烈·波切利 。
2000——2003:主流音乐领域的成功
后期的专辑 , 包括“Eden”和“La Luna”与“Time to Say Goodbye”的风格有明显差异 , 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流行元素 。其中 , “Eden”在美国Billboard 200的榜单中最高排名65 , “La Luna”最高排名17 。此外 , 这两张专辑都登上了Billboard跨界榜单的榜首 。
2001年 , 布莱曼出版了古典风格的精选专辑“Classics” 。
她2003年出版的专辑“Harem”拓宽新的音乐领域:舞曲风格的中东音乐 。这张专辑在Billboard 200榜单中最高排名29 , 跨界榜单第一名 。
在出版专辑的同时 , 布莱曼也展开了全球巡演 。她的演唱会以惊艳的舞台效果令人赞叹 。在2000和2001两年中 , 布莱曼一直跻身于美国最有影响的英国音乐人的行列 。专辑“La Luna”在美国的巡回演出票房达到了1220万美元 。
2004年的“Harem”演唱会 , 其全球票房达到了6000万美元 , 其中在北美地区取得了1500万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