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名声不如乾隆竟然是因为不会花钱?( 二 )


把这样两个天差地远的人放在一起 , 人们会喜欢哪个、讨厌哪个 , 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哪怕是在文学作品里 , 人们也很自然的会把“红尘作伴 , 活得潇潇洒洒”的小燕子安排去与乾隆一起“策马奔腾 , 分享人世繁华” , 而雍正则充其量是指挥着一帮血滴子去到处搞暗杀 。
然而 , 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把乾隆那些丰功伟业仔细梳理一番 , 我们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在本质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花钱!
不论花在谁身上 , 只要是花钱 , 不管花得聪不聪明 , 是不是地方 , 有没有效率 , 总归是一件讨人喜欢的事情 。一方面收到钱的人自然会感激涕零 , 另一方面这么多银子堆下去也多少会有些政绩 , 再加上只要不在乎钱 , 在打击贪污腐败方面也就不必那么认真 , 大可宽大为怀 , 让官员们皆大欢喜 。这样一来 , 执政者的名声自然会越来越好 , 执政者自己也乐得逍遥自在 , 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网络配图
【雍正名声不如乾隆竟然是因为不会花钱?】加强财政、控制开支、整顿吏治是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 自己没有好处不说 , 也断了别人的财路 , 很容易惹来一身骂名 , 虽说国家财政和社会经济是更健康了 , 可又有几个人会为了这个来感谢你呢?你只不过是为下一任执政者的慷慨美名做了嫁衣而已 。愿意这样做的执政者 , 要么是太“笨”——笨到不会为自己打算的地步 , 要么就是太“命苦”——命苦到继承到了一个已经被差不多掏空了的家底 , 以至于没办法继续再掏下去 。
不论是上述哪一种原因 , 雍正真的这样做了 。终其一生 , 雍正都是在殚精竭虑地用尽各种方法去改善税收的体制、提高官僚系统的效率、开源节流、加强国力 。虽然因此落得个怨声载道 , 但雍正留给乾隆的遗产却是实实在在的 。比银子的数目更重要的是 , 雍正给乾隆留下了一个相对清廉、高效的税收和行政体系 , 为乾隆能够当一个“慷慨宽厚”的明主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
然而乾隆留给他儿子嘉庆皇帝的又是些什么遗产呢?单从银子的数字上来看 , 倒也不算少 , 大约有7000万两 , 与雍正中期的数目差不多 。然而 , 隐藏在这之下的 , 却是大清帝国的根基已经被乾隆式的“慷慨宽厚”几乎掏空了的严酷事实 。而这一切的成本 , 最终都要老百姓来承担 。老百姓的忍耐终究是有限度的 。于是 , 嘉庆元年正月 , 爆发了席卷五省的白莲教大起义 。而对于这场起义的原因 , 即使是嘉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是“胥役多方勒索”、“民怨沸腾”所致 。这场起义持续9年 , 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社会经济被破坏的情况且不说 , 仅军费就达2亿两以上 。
说到这里 , 雍正和乾隆的名声为什么如此不同就很清楚了 。虽然也有一些其他因素影响(例如雍正时代宫廷政治斗争比较残酷等) , 但真正影响到千家万户对他们的印象的 , 还是这两位皇帝不同的统治政策和作风 。应该说 , 他们两人分别代表的两类领导官员 , 即使到今天也还颇具典型意义 。
乾隆式的官员 , 在经济政策上好大喜功 , 喜欢花钱 , 搞工程 , 上项目 。而正如前面所分析的 , 只要钱花得够多 , 不管效率如何 , 总归会有一些政绩、有一些GDP的 。收到钱的人(例如承包工程的) , 当然会很高兴 。而一般的老百姓 , 也会因此而增加一些就业机会 , 在财政状况恶化的不良影响暴露之前 , 他们可能也会支持这样的官员 。在官员政策上 , 乾隆式的官员喜欢“宽大为怀” , 一团和气 , 搞好“团结” , 让大家都如沐春风 , 你好我好大家好 。这样的官员常常是既有“政绩” , 人缘又好 , 很可能被当成德才兼备的典型 , 有着无量的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