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文化探究:两宋军制与武器装备浅析( 四 )


北宋研制有完整的铠甲,它来自唐代的铠甲基础上改制 。北宋初年,在南北的作坊制造出大量铠甲,该铠甲的品种款式多样;其中有浑铜甲、涂金脊铁甲、素甲、墨漆皮甲、铁身皮副甲、铁钢朱漆皮甲具装、金钱朱漆皮马具装等 。甲胄的质料有皮、纸、铁三种,铁铠甲最为贵重 。其步兵使用的称之为“步人甲”,该甲身为一片整,由十二列为小长方形甲片组成,甲上方是为保护胸和背部分,采用带子从上肩系连,腰部用带子向前束扎,垂下两片左右膝裙 。其身甲上缀披膊,而有两片披膊左右与颈背后连为一体,采用带子系扣颈下,头部兜鍪的是圆形覆钵状,其后侧垂缀着长的颊项,在顶上中间插着三朵缨球 。
骑兵所用长枪在它的枪首侧面加有双倒钩、单倒钩,或者在长枪它的杆上装环,称之它为“环子枪” 。在步兵中使用的居多是素木枪、鸦颈枪等 。梭枪(标枪)是一种值得军营注意与便利使用的兵器,它的枪柄虽较短,仅有几尺长,北宋自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使用中汲取来的新兵器 。它是配合盾牌使用,士兵是一手举着盾牌保护自己,另一手拿着梭枪,它运用与敌方格斗拼刺,亦便向敌方投掷,以击中几十步之外的敌兵,所以又称之为“标枪” 。在北宋所运用的各类枪中展现,其中有胡风类型,如蒺藜枪,它在枪头和枪柄间加一个蒺藜骨朵,促使长枪不仅用于刺,而且兼用砸敌兵 。在《武经》中记载的九种枪,其中有环子枪、素木枪、鸦颈枪、锥枪、梭枪、单钩枪、双钩枪、锤枪、大宁笔枪,今不以逐一说明 。
北宋初期军营中马甲有皮质和铁质两种,至中期的马甲改用皮质为主,而在结构上合理与完整,包括鸡颈、面帘、荡胸(即当胸)、该马身甲和搭后有五部分组成,披裹於战马上,为护住战马的头部、颈和躯干,留出耳朵、眼睛、嘴、四肢和马尾露外 。其皮马甲涂漆,起初是涂黑色,然后逐渐改为朱红色 。北宋晚期在甲胄开始改为轻甲,为单兵轻便,兜鍪也减少,然而在质量上也出现劣质 。北宋的长枪兵器基础来自唐制与加以改进,主流兵器是长枪,其中有大刀,棍棒等 。在长枪中有共同特点,枪杆居多是木棒,上装刃、下装鐏 。长枪中部分是供骑兵之用,居多供步兵使用 。
其短兵器品种多及造形复杂,兵器中占多是刀剑,该刀的形状简单和笨重 。在《武经总要》列举“刀八色”:“刀之小别,在军兵中有笔刀使用,称之有定我、划阵、太平、朝天、开阵、偏刀、车刀、匕首之称;掉则制有两刃山字,要皆小异,故不悉录” 。便称之为:欢耳刀、掉刀、戟刀、凤嘴刀、屈刀、眉尖刀、掩月刀、笔刀,自从民间常有的刀兵器称之为朴刀 。在《武经总要》之外的朴刀,是一种常流传在民间的武器,其武器在军兵中影响甚微,扑刀它的功能方可兵农并用,所以、在民间就朴刀便广泛使用 。为此、在朝廷曾申诉多次,则不得私造和使用,但沒能完全禁止 。朴刀的刀头短、刀柄长,刀身无鞘,长刀柄方可取下刀头,刀柄可作杆棒之用,也可以安上短柄便用于“刀耕火种”的“畲刀”之后便是农具;当安上了长柄是原来的“朴刀” 。
北宋的剑造形较为单一,它多来为唐式,剑在战场上的作用率微乎其微 。在刀剑之外,其所谓的“杂兵”如蒺藜(又名骨朵、蒜头)、斧头、烈钻、铁鞭、铁锏、火钩等 。其中铁蒺藜骨朵便是一根棒在顶端安上圆球形的一个锤头,锤头呈多瓣球状所称为“蒜头”;为制成带刺的蒺藜形状称为“蒺藜”,其铁蒺藜骨朵是羌戎兵器,在汉朝时已用于中原军队 。如铁鞭、铁锏和斧头它的外造形基本来自唐代,在许多书籍中有记载,今不细阐述 。此外、兵器中烈钻它的长度为一尺五寸、宽为八寸、柄长为三尺,有拐 。另种兵器火钩象似钩镰枪,但将它的枪头制为双钩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