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敦煌莫高窟内到底隐藏了多大的秘密?

导读: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沿古丝绸之路往敦煌市东南方向走25公里,会看见一座盛名赫赫的鸣沙山 。转到山的东麓,远远望见南北长约1600米崖壁上,上下五层的布满了洞窟 。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 。放眼四外,此处南枕祁连,襟带西域;前有阳关,后有玉门 。此处历史悠久,自汉代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咽喉 。汉代,此地是辖六县的敦煌郡 。东汉人应劭称:“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 。”两千年后的今天,这一“繁盛大地”以其拥有的举世无双的石窟艺术、藏经文物而成为人类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
在莫高窟第423窟内,有一片隋代刻制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 。仔细观察,由于年代久远风沙久拂,题记正文已经模糊不可见,但标题“莫高窟记”四字却十分清晰 。这是最早见的莫高窟之名,也是敦煌莫高窟的名字之来由 。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从世俗的层面理解,莫高窟也可以理解为没有比此水平更高的石窟了 。
莫高窟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也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洞窟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 。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其它洞窟均为僧侣修行、居住和死亡后掩埋的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 。洞窟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即公元366年,后经历代增修,今存洞窟492个,彩塑雕像2415尊,壁画45000平方米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莫高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相传,敦煌莫高窟是一位乐尊佐和尚最早修建的 。敦煌自西汉起即为西域重镇,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即是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的 。公元四世纪,中原战火不断,河西地区则相对安定,因此,有很多内地僧人离开中原,一路西行寻求修行之地 。
公元366年,乐尊佐和尚西游到了敦煌的三危山下 。四处皆是沙石,时间已是黄昏,饮食和住宿都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太阳渐渐落下了山,虔诚的乐尊佐和尚正在地头赶路,蓦然间他抬头一看,眼前出现了奇景,只见对面的鸣沙山一片金光,四射的光芒中仿佛有千万个佛在金光中显现 。乐尊佐和尚被这圣景深深的震撼了,他想这是佛祖对他的提示 。于是,他停了下来,用尽个人一生的精力在佛光闪现之地开凿佛窟 。这就是莫高窟的开始 。
公元六世纪末,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战乱和分裂的局面,同时也加强了对西北的经营 。尽管隋朝统治只有短短的37年,但是皇帝崇奉佛教,莫高窟的开凿修建就大大加快,在数量和规模上都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程度 。唐朝建立后,中国封建社会的进入鼎盛时期,武则天统治时期更是大力推崇佛教,到武周圣历元年,莫高窟已有“窟室一千余” 。
五代时期及宋代,政府官方修建行为减少,民间修建佛窟发展起来 。与中原内地相比,河西地区相对稳定,当地僧民俗众又开凿了大量洞窟,并对前代洞窟进行了全面维修 。
元朝时,蒙古统治着信奉佛教密宗,这一时期开凿的石窟均带有密宗色彩 。此后,由于丝绸之路渐于沉寂,敦煌失去了其重要地位,石窟的开凿也趋于停止 。在吐鲁番统治时期的1516至1715年,莫高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西方侵略者深入中国内地之后,莫高窟更是遭受了浩劫 。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 。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 。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16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 。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