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医生:名医诊金相当于穷人家庭半月生活费( 二 )


同仁堂的传说现在已经有很多了,对同仁堂的信誉和药品质量都有许多的了解 。北京当时的药铺除了同仁堂,还有乐仁堂、鹤年堂、永安堂等,药铺一般就是卖药的,无论丸散膏丹还是饮片都有 。但是这就有是不是货真价实的问题,一般好的大夫都对自己的处方有指定的药铺 。有一个小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说某位大夫喜欢用麻黄,一般来说麻黄在一剂药中只能使用几分,最多不过一钱 。这位大夫开始开了一钱麻黄,病人吃了以后还是不发汗,大夫加大到两钱,依然不发汗,开到三钱,已经到极限,还是不行 。这大夫觉得病人必须发汗,就把麻黄开到五钱,这已经超乎用量了,过去在医院这样加大剂量用药是要双签字的 。于是吃了这服药就出了医疗事故,病人出大汗不止,乃至虚脱而死 。后来家属告到官府,法院就对此进行了调查,问他这药是哪儿抓的,病人家属说一钱到三钱是在某某小药铺抓的,最后五钱的方子是到同仁堂抓的药 。麻黄这药,就像一根根小草棍似的,在小药铺抓的是伪的,他们是将炕席绞成了小段,看上去和麻黄一样,像这种“麻黄”就是吃一两都不会发汗 。而同仁堂货真价实,抓药的不愿意抓,觉得麻黄量太大了,但大夫开的方子在那儿,又有大夫的双签字,也就给抓了真的麻黄,才致病人死亡 。所以这不怪同仁堂,也不怪那位大夫,最后法院把那卖假药的药铺老板抓进了大牢 。
同仁堂是药铺中最有名的,也给清宫供药,主要供宫里的太医院,宫里有医药局,但有的丸散膏丹和饮片也要到同仁堂药铺采买,尤其是一些贵重药品如参茸犀角等,结账一般是一两年结一次 。一入民国,清室退位,清宫的预算也大大缩减了,所以后来有一笔账,大概是一万两白银的药费,主要是人参、鹿茸、羚羊角这些贵重药品,退位小朝廷无钱偿付,民国政府也不给偿还,因此同仁堂赔了一大笔钱 。
那时候抓药很好玩儿,都有仿单,比方说一剂药里用了22味药,其中每一味药都有一张小方片纸,一般是白底红字,上面有药用植物的小图,画着根、茎、叶,文字说明有药性温凉寒热与升降浮沉,还标明用途功效,你如果吃药多了,能攒很多仿单,就像一部小“本草”,服药间也能长很多医药知识 。我小时候攒很多仿单玩儿,一摞一摞的,都是药铺给的 。仿单什么作用呢?第一有普及作用,第二知道里面开了什么药,全不全,有没有漏几味药 。比如说大夫开了22味药,回来你数这单子,看是不是有22张仿单,一直到甘草这种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药,都有仿单,一核对就知道了 。当然也不见得你能核对出来,但药工是能检验出来的 。这种仿单今天都成为文物了,那时候一些大药铺像永安堂、鹤年堂、乐仁堂等都有自己印的仿单 。
“出马”的西医
当时北京有名的中医和西医,基本上都自己家里有开业的诊所,因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给医生定的成分是“自由职业者”,那时候的医生和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既可以应聘于一两家医院,还可以自己开着私人诊所,同时还履行着出诊的义务 。那时候好的医生这个职业特别体面,收入也相当高 。
西医有很多私人开业的医生 。从我个人记忆来说,我小的时候基本上没上过医院,那时候医生出诊叫“出马”,出马有出马金,这比医院的收费要贵得多 。许多有名的西医大夫都有私人汽车,我印象中五十年代到我家来的大夫很多都有私人汽车 。比如说印象很深的,有当时小儿科的大夫吴瑞平(协和名医吴阶平的哥哥,吴阶平学医也是受哥哥影响),他们家兄弟四人都是学医的,老大吴瑞平,吴阶平在家中是老二、吴蔚然是老三 。吴瑞平人很漂亮,气宇轩昂 。这些西医大夫有个特点,都西装革履,西服穿得非常讲究,领带打得极为得体 。有的有助手,有的不带助手,拎着个大皮包,大皮包有两个扣,上部椭圆,底下是方的,一看就是西医大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