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要和这位农村妇女结为干姐妹?( 二 )


乡间流传“牛上房 , 车上树”
乡间传说 , 于氏家族的第一代于居安本是山东潍坊县人氏 , 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江湖郎中 , 靠着行医治病养家 。乾隆年间 , 山东大旱 , 为了躲避灾难 , 于居安便带着儿子于龙川离开了家乡 。正当于居安和于龙川父子为前程烦忧时 , 却碰见一位邋遢相士 , 该相士告诉父子俩 , 一直向北行 , 直到看到“牛上房 , 车上树” , 便可扎下根来 。说完相士便突然消失了 。
于是 , 于居安带着儿子 , 一路北行 。一天 , 父子俩走到了孤榆树附近 , 小龙川抬头一看 , 恰好看到一头牛正在房顶上吃草 。原来 , 孤榆树这个地方 , 当时盛行挖地窨子 , 老牛在平原上吃草 , 也仿若爬到了房顶 。再一扭头 , 又看到一台纺线的车子正好挂在一棵大树上 , “这不就是车上树吗?”父子俩走了数月 , 终于落了脚 。
这个地方就是孤榆树大干州 。于氏家族总觉得“大干州”对“于(鱼)”不利 , 显赫之后 , 便将“州”字中的水借给“大干” , 更名为“太平川” , “太平”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
一把大火于家大院被焚烧殆尽
“月盈则亏 , 水满则溢 。”于氏家族纵然辉煌显赫一时 , 但最终也没能逃过分崩离析的悲惨结局 。光绪年间 , 太平川于氏家族的一些后人以及府中家丁护院仗着权势 , 开始横行乡里 。这才让落魄秀才汤文硕找到可乘之机 , 勾结吉林将军常顺 , 搜罗了一十二条罪状 , 奔赴京城告御状 。龙颜一怒 , 显赫的于氏家族轰然倒塌 , 于钟霖吞金自杀 , 于荫霖也因此“废居京城” , 直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 才被重新启用 。
一个鼎盛的官宦之家 , 就这样败落了!一夜间 , 一把大火把于家大院焚烧殆尽 , 于氏族人 , 有的外逃 , 隐姓埋名苟活于乡野之间 , 有的被官府逮捕 , 悉数流放 。如今的榆树市黑林镇太平村 , 已经没有了于氏家族的后人 , 徒留下一些传说故事在世代传唱 。
于家已成为榆树市文化名片
种榆书院 , 位于榆树市榆树公园中 , 青瓦红楼 , 画栋雕梁 , 两扇朱漆大门铆饰铜钉 , 门楣上悬有“培英堂”匾额 , 清光绪年间状元曹洪勋所提“种榆书院”四字悬挂其上 。书院始建于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 , 是吉林的第一所书院 。
种榆书院是于凌辰(于氏家族第三代第三子)、于凌云(于氏家族第三代第二子)兄弟二人主议、倡导、募捐、赠助的 , 供当地富户人家的子弟读书所用 , 后来 , 吉林邵守正同意拨款办学 , 种榆书院也从私立学堂变成了官办学堂 。在于凌云的建议之下 , 种榆书院在1857年终于设立了10间考棚(科举考试第一级考试的地方) , 榆树地方的考生再也不用到吉林参加童试 。当时 , 种榆书院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清朝年间 , 吉林将军衙门管辖范围内就出了34名进士 , 其中满族13名 , 汉族21名 , 汉族的21位进士之中 , 有8名都是由种榆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 。如今 , 书院已经成了吉林书画院等一些文化机构的交流场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