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熟悉感的逃离人是矛盾的 。我们既需要熟悉感,又想要逃离这种熟悉感 。这种带来无聊与乏味的熟悉感,本质上不是来自其他人事的,而是来自我们自身的——我们变成了让自己感到无聊的人,我们没能努力让自己保持有趣,我们变成了一个完全“可预测”的人 。
因此,人们爱着自己的“白月光”,既是对眼下熟悉的一切的逃避,也是对当下的自己逃避——和我们永远有着恰到好处却又不可及的距离的白月光,不会看到现在自己身上熟悉的、无趣的一面 。同时,又是因为拥有着这份特殊而遥远的情感寄托,使他们觉得自己不至于完全陷入纯粹的日常平庸中 。
文章插图
除了这几个特点以外,白月光还和另一些特定的心理机制有关 。
“白月光”背后的心理机制
1. 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
和白月光之间的关系和感情,往往包含着很多“未完成”的部分 。戛然而止、遗憾、无疾而终、错过……这些都是人们在提到白月光时,会想到的一些关键词 。即便事实上与对方之间的关系或是交集已经结束了,但人们却在内心隐隐抱有一种”未完待续“的期待 。
蔡格尼克效应作为一种记忆效应,它的核心观点是,人们对未完成的事项的记忆力是远远超过那些已完成/终结的事项的 。也就是说,白月光情结中常见的那些与“未完成”有关的部分,使得他们变成了如此令人难忘和印象深刻的存在 。
2. 不同的叙事风格
叙事(narrative),即一个人是如何向自己、向他人讲述和解读自己的人生故事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叙事风格,不同叙事风格也被研究者们从不同维度进行了区分和阐释 。
比如,有一种区分方法是将叙事风格分为“发展型”和“命运型” 。顾名思义,发展型的叙事风格是相对更加积极的、灵活的,也更强调自我的能动性;而命运型则更加消极、僵化,“自我”在自己讲述的故事中也处于一个更被动的境地 。
举个例子,面对同样的失恋场景,一个发展型叙事的人可能会说“我曾经真的很爱他,我们也度过了非常快乐的时光 。但我相信,之后我也可以像爱他这样爱另一个人,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和以后的那个人建立同样好的关系 。”
而一个命运型叙事的人则可能说:“我真的很爱他,我从来没有想过和一个人在一起可以那么快乐,错过了他,我以后再也不可能像爱他那样去爱另一个人了” 。
显然,习惯采用命运型的叙事方式的人更容易将曾经爱过的人升华为与众不同、不可再得的“白月光” 。
3. “第一次”体验带来的刺激是最强烈的
除了包含很多”未完成“这个特点以外,就像开头的粉丝来信中提到的,“初恋”往往更容易成为人们心中的白月光 。而不论是经济学中的边际递减效应,还是社会心理学中的贝勃定律,都在强调一件事情:我们只有在初次体验一件事时,它给予我们的刺激才是最强烈的 。然而,这种积极体验会随着我们接触它的次数的增加逐渐消退 。
文章插图
真的和白月光在一起,会怎么样?
“距离”是所有白月光存在的一个重要且必要的条件 。如它的名字所暗示的,月亮是我们夜夜都能望见,却从来触碰不到的所在 。
白月光好似一座人们自己为自己建造的、精神上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的本质也是一个内心理想化自我的载体,这意味着它必须和注定有瑕疵的现实隔离开来 。
这种永远存在的距离也使得惦记白月光成为了一件十分安全的事 。人们看重一个不在身边的、没有和自己处在关系中的人,并无限地抬高和重视对方,他们所担当的风险是有限且既知的——无非就是Ta并不属于你 。
与此相比,重视真实的亲密关系,不论这种重视体现在情感的投入,还是时间精力的投入,才是更加困难的 。因为,这意味着此时人们要面对的风险是未知的、不确定的,需要处理的是近在眼前的、当下的问题 。这远比将情感寄托在一个不在身边的、包裹着玫瑰色滤镜的理想化客体上要麻烦和容易受伤得多 。
白月光是人们为了逃避现实中关系的问题而产生的理想化投射,它之所以那么美,正是因为始终和我们有着遥远的距离,而远远地看着总是迷人的 。而当这种距离消失时,Ta也难以逃脱成为我们无法忍受的平庸日常的一部分的命运 。我们追随的月光并不来自月亮,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 。
- 工地上戴白帽子的是什么级别 工地上戴白帽子的是干嘛的
- 大白菜放冰箱冷藏能吃吗 大白菜放冰箱冷藏好吗
- 白莲花是什么意思(这类女性有什么特点 白莲花是什么意思 )
- 花甲里面白色的小螃蟹 花甲里面白色的是什么东西
- 白菜不放冰箱可以存放几天 白菜不放冰箱可以放多久
- 疙瘩汤的家常做法白菜 疙瘩汤的家常做法
- 白垩土是什么东西 白垩土是什么
- 藕粉冲出来白色很粘稠怎么办 藕粉冲出来白色很粘稠能喝吗
- 白令海峡是怎么形成的 为何白令海峡海底有黄金
- 津港是哪里的 津港是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