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二 )


李文忠当时是朱元璋的舍人(相当于门客),此前没有独立领兵的经验 。在朱元璋在占领南京之后,至正十七年(1357年)十月,他准备攻取池州 。但常遇春兵力不足,而且手下大将都不在身边,无奈之下便派外甥李文忠领兵支援常遇春,以解燃眉之急 。
《明史·李文忠传》记载:
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 。
这叫什么,这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 。李文忠在池州战场上的表现,让常遇春等猛将眼前一亮 。这哪是青葱少年,这是一代战神啊 。
如此将才,岂可再回南京当一个区区的舍人,简直大材小用 。朱元璋立即派李文忠攻打青阳、石埭、太平、旌德,李文忠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上述几个城池攻下 。在接下来的攻伐中,李文忠势如破竹,历时半年,共攻克十余座州县,招降敌将三万多人 。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自从有了李文忠的辅佐之后,朱元璋的人生快乐到“起飞” 。李文忠虽然年少,但他却是一个骁勇善战,勇冠三军的天生战将,而且他的军事谋略,也堪称一流 。以下两例可见一斑:
案例一:李文忠的”里应外合“之策
当年张士诚率10万大军攻打严州,李文忠便想到了里应外合之策,让张士诚锐气大减,日后,张士诚接二连三前来挑衅,都被李文忠完美绝杀 。从此,张士诚的大军终于知道李文忠并非是不学无术的少年,而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大将 。
《明史》记载:
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 。
案例二:实则虚之,虚则实之
张士诚派10万大军攻打诸暨时,守将谢再兴(徐达的岳父)向李文忠求援,李文忠兵少将寡,便对外散布假消息,说徐右丞(徐达)、邵平章(邵荣)的大军马上就来了,张士诚的大军听闻后,连夜逃跑 。
我们知道,徐达和邵荣是朱元璋早期最勇猛的两位战将,在战场上少有败绩,他们的大名早已在元末明初的沙场上如雷贯耳,李文忠此时借二人的名头,不战而屈人之兵,可谓绝招 。
《明史》云:
吴兵十万方急攻诸全……再兴复请益兵,文忠兵少无以应 。会太祖使邵荣讨处州乱卒,文忠乃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大军刻日进 。吴军闻之惧,谋夜遁 。
若说严州之战和诸暨之战只是牛刀小试的话,而真正让李文忠日后封王、并登上开国元勋榜眼的则是“处州兵变” 。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的某天,浙东守将胡大海遇刺身亡,而刺杀他的人,就是被降服的苗将蒋英 。因蒋英此前被张士诚策反,属于降而复叛 。这次哗变在历史上被称为“处州兵变” 。
苗将蒋英、刘震杀大海,以金华叛 。文忠遣将击走之,亲抚定其众 。处州苗军亦杀耿再成叛 。文忠遣将屯缙云以图之 。拜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事 。
这一突发事件让老朱措手不及,兵变导致朱元璋在浙东的局面瞬间失控,如果这一事件不及时处理,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个时候,李文忠果断请缨,立即挽救了局势,而这一年李文忠才23岁而已 。
当平定浙东的捷报传到朱元璋耳朵里的时候,他大喜过望,立即下令任命李文忠为“拜浙东行省左丞”,接替胡大海 。知道吗,从池州驰援到拜浙东左丞不过短短4年而已,李文忠彻底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
见天下大势已定,老朱此时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
外甥新亡:太医全家竟遭莫名屠杀
就加荣禄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复姓李氏 。
李文忠是什么人?他最后是怎么死的?

文章插图
前两句很容易理解,“复姓李氏”是指又改名为“李文忠”(此前被朱元璋改为朱文忠) 。老朱为何又将外甥的姓氏改回去呢?应该说,老朱有两点考虑,一是外甥现在已经成人,而且身经百战,已经很优秀了,应该向二姐有个交代,回归本姓,才不失人性 。二是此时朱标已经12岁,如果李文忠仍然姓朱的话,那么后续将对立储产生影响 。权衡利弊之下,老朱才如此决定 。
北伐期间,李文忠被任命为副元帅,和徐达兵分两路北进 。李文忠势如破竹,一路打到应昌,元昭宗仓皇北逃,李文忠一举降服了近4万蒙古兵,并且俘虏了元昭宗的嫡长子买的里八剌 。能俘虏北元储君,这让老朱大喜过望,李文忠班师回朝时,他到城门口夹道欢迎,以示器重 。
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后,在朝堂上任然很活跃 。此后几年里,明朝的重大军事行动,总有李文忠的参与 。按照朱元璋的想法,李文忠极有可能接替大将徐达,但不幸的是,在徐达去世的前一年,李文忠病死了,朱元璋追赠他为岐阳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