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开启了清代的 归有光:明朝官员、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二 )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 , 倭寇作乱 , 归有光入城筹守御 , 并写下《备倭事略》、《论御倭书》、《上总制书》等 , 分析敌情 , 条陈方略 , 向当局献计献策 。后来他还写下《昆山县倭寇始末书》、《海上纪事十四首》等 , 流露了同仇敌忾的爱国情感 。

归有光开启了清代的 归有光:明朝官员、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文章插图
勇抗巨子
明代科举场上舞弊之风甚盛 , 虽不重唐代的行卷之习 , 但是有宗师和大官僚的提携是仕进的重要捷径 。归有光久困场屋 , 对这一科举内幕应是十分明了的 。可是 , 他却绝不从旁门邪道跻身仕途 。乡试中举时的宗师张治对归有光十分欣赏 , 他为归有光后来三番五次不能中举深感惋惜 , 几次“欲以旧谊招致之” , 然归有光“卒守正不一往” 。归有光屡不中式时 , 明穆宗尚未登位 。穆宗身边的一位宠幸的宦官慕归有光之名 , 让侄子拜归有光为师 , 并几次让归有光进京私谒自己 , 都被归有光断然拒绝 。穆宗登位后 , 这位宦官权势更大 , 归有光仍然绝不与之往来 。归有光耿介正直、不事权贵的品格 , 表现在他整个人生的各个方面 。在古文领域里 , 他始终坚持己见 , 不为群言所惑 , 敢于与当时统治文坛的“巨子”相抗争 。
明代自开国之初的刘基、宋濂等留下一些好文章后 , 文坛上就开始弥漫起一股浮饰摹古的风气 。从永乐到成化的几十年间 , 久居馆阁的“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统领文坛 , 提倡昌明博大的文体 , 作文雍容华贵、平庸空泛 , 号称“台阁体” 。于是有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起来反对“台阁体” 。他们主张“文必秦汉 , 诗必盛唐” , 句摹字拟 , 以佶屈聱牙为高古 。李、何等七子致力于诗作 , 散文并非其所长 , 但是他们的声势之盛 , 曾左右一世 。到了嘉靖年间 , 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又继“前七子”而起 , 推波助澜 , 变本加厉 , 摹古之风愈演愈烈 。归有光就是在这种散发着霉臭的摹古风气中异军突起的勇士 , 是一位敢于反抗潮流的文学家 。
王世贞和归有光是同乡人 , 比归有光稍晚 。但王世贞从二十二岁进士及第后 , 官运亨通 , 步步高升 , 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 以雄才博学 , 领袖文坛 。这时的归有光 , 虽已颇有声名 , 但毕竟还是一个“独抱遗经于荒江虚市之间”的“老举子” 。就是这样一个乡间穷儒生 , 竟然敢与不可一世的王世贞抗争 。归有光在《项思尧文集序》中 , 批判王世贞的言辞十分激烈 , 其中说:“盖今世之所谓文者难言矣 。未始为古人之学 , 而苟得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 , 争附和之 , 以诋排前人……文章至于宋、元诸名家 , 其力足以追数千载之上 , 而与之颉颃 , 而世直以蚍蜉撼之 , 可悲也!无乃一二妄庸人为之巨子以倡导之欤?”归有光公开把王世贞讥之为“妄庸巨子” , 王世贞得知后甚为恼火 , 说:“妄诚有之 , 庸则未敢闻命 。”归有光毫不客气地回敬道:“唯妄故庸 , 未有妄而不庸者也 。”王世贞在晚年完全改变了对归有光的看法 , 在为归有光像写的《归太仆赞》序中说:“先生于古文词 , 虽出之自史、汉 , 而大较折衷于昌黎、庐陵 , 当其所得 , 意沛如也 。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 , 超然当代名家矣 , ”赞云:“千载有公 , 继韩、欧阳 。余岂异趋 , 久而始伤 。”他在给归有光古文很高评价的同时 , 也道出了自己的“迟暮自悔”之情 。归有光用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终于使他的对手为之折服 。
归有光开启了清代的 归有光:明朝官员、散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

文章插图
晚年入仕
归有光虽然“八上公车而不遇” , 但还是不愿甘休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 , 归有光第九次参加会试时终于中了个三甲进士 , 这时他年已六十 。满腹诗文经义 , 一心想为国出力的归有光虽年已花甲 , 壮志依旧未衰 。因为归有光是三甲出身 , 不能授馆职 , 只能到僻远的长兴当知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