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和东吴 在蜀汉与东吴的夷陵之战中,为何曹魏的表现这么消极?( 二 )


如果曹魏要进攻蜀军,就只剩下一种可能 。那就是蜀军大败东吴,进入到与曹魏控制区相连的地区 。但是,我们看到在整个战役期间,这种情况都没能出现 。因此,从地理条件的角度出发,曹魏如果想要进攻蜀汉,有着不可克服的困难 。在整个夷陵之战的过程中,曹魏根本就没有得到进攻蜀汉的合适机会 。
三、曹丕的错误选择 。
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夷陵之战中,虽然曹丕坐山观虎斗,似乎有选择对手的权力 。可是实际上,他能够做出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出兵伐吴,和蜀汉一起夹攻孙权 。且不说曹魏难以攻打蜀汉,仅仅从利害得失上来说,伐吴也是上策 。这一点,在他的谋士刘晔的建议中说得很明白 。他对曹丕说:
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七八 。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 。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 。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吴亡则蜀孤 。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当时曹魏的主力集中在关东地区,如果按照刘晔的建议,发动讨伐东吴的军事行动 。一不需要进行大的军事调动,行动方便 。二是魏军位于东吴的侧背方向上,战略态势有利 。三是东吴前有蜀军,后有魏军,对魏军无法进行有效防御 。
这样一来,东吴在遭到两面夹击的情况下,很快就会灭亡 。那样东吴的根本之地江东落入曹魏手中,蜀汉只不过收回丢失的荆州就不错了 。蜀汉原本国力就远不如曹魏,战争中所得又比曹魏少得多 。双方在接下来的战争中,曹魏占有绝对的优势,统一天下指日可待 。
可是,曹丕却拒绝了刘晔的建议,没有发动对东吴的进攻 。不仅如此,曹丕和接受了孙权的投降,封他为吴王,承认了孙权对江南的统治 。这一切愚蠢的行动,造成了东吴得以从容与蜀汉相持半年之久,取得了夷陵之战的胜利 。并且在夷陵之战后,孙权就撕破了自己的伪装,不再对曹丕毕恭毕敬 。
其实曹丕做出这样的选择,只是因为一个原因,那就是出于曹丕刚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 。我们如果从曹丕的人生来看,就能够看到他的这种性格是如何养成的 。他本来就没有当继承人的资格,只是因为长兄曹昂死在宛城之战,他的弟弟曹冲早早病死,这才有了做继承人的资格 。

蜀汉和东吴 在蜀汉与东吴的夷陵之战中,为何曹魏的表现这么消极?

文章插图
即便如此,他还有一个弟弟曹植和他竞争 。经过长期的争夺,他才当上了王位继承人 。这中间的艰辛,扭曲了曹丕的心灵,让他无时无刻希望在众人面前得到认可,并且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我们可以从他的生平看到,对家族中曾经有冲突的亲人,曹植、曹洪他都不予以原谅 。而他平日里,喜欢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的才华 。
在他当上皇帝后,更是变本加厉 。他靠禅让的仪式登上皇帝宝座,希望得到天下人众望所归的效果 。孙权正是抓住曹丕的心理,对他百般阿谀奉承,无所不用其极 。曹丕赏赐孙权的物品中,居然有自己的作品集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丕的可悲心态 。
在这种心态下,曹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选择 。在他的眼中,自己的面子要比国家的利益高 。他宁可眼看着东吴打败蜀汉,走出困境,也不愿意消灭主动投降自己,把自己吹捧上天的孙权 。他和手下讨论刘备的用兵,说刘备不晓兵,连营七百里怎么拒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丕是拥有一定的军事能力的 。他不采纳刘晔的建议,无非是他的心态作祟 。
他要显示自己见识的高明,在群臣面前显示自己独特的见解,要压过任何不同于自己的声音 。同样的,他也要显示自己得到了天下人的拥戴 。当年在赤壁之战中抵抗曹操的孙权,对自己毕恭毕敬 。正是这种虚妄的心态,让他错过了讨伐东吴的良机,也让他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
结语: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位于旁边的曹魏是最有利的 。它可以坐山观虎斗,选择自己的目标,选择发动进攻的时机 。如果措施得当,曹魏很可能早早就消灭蜀汉和东吴,统一天下 。但是,曹魏最终无所事事,眼看着东吴打败了蜀汉 。
这一切都是曹丕错误的选择造成的 。当时曹魏与蜀汉没有良好的交战地区,难以对蜀汉发动攻击,而最佳的选择就是进攻东吴 。但是,这个选择被曹丕否决了 。他的理由是东吴主动投降自己,不应该向天下人失信 。这是曹丕长年扭曲的性格做出的决定,他希望得到天下人对自己的认可 。就这样为了曹丕的面子,曹魏失去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