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的玉米种,已经包衣了,可是包衣剂有脱落的现象,会影响种子质量吗( 二 )


目的 养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生命,拥有健康 。《道德经》上曾经讲到,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们懂得如何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他们知道如何通过正确的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疾病的侵害,从而获得健康,也会比一般人的生命更长久 。当人们能够远离病痛,自然就能延缓衰老,延长寿命 。方法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 。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 。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 。
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 。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 。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理论 一、说情志:人要健康长寿,清志调畅是一个重要条件 。陶弘景在《养生延寿录》中提出:“养性之道,莫大忧愁大哀思,此所谓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二、戒私欲:养生求静,使身心处于万虑皆息独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荡 。孙思邈说:“人不终眉寿,或致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竭情尽意,邀名射利 。”故善养生者“勿汲汲于所欲”,“心无妄念”,“所至之处,勿得多求”,“旦起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 。三、远房室:指性生活有节制 。人的生长发有赖于肾精,肾精充盈则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强 。欲保肾精,必须节制性软,倘贪色好艳,纵欲无度,势必损精害体折寿 。四、适四时: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顺应季节气候是养生学的重要内容 。
《吕氏春秋》说:“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 。”所谓害,就是指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大寒、大热、大燥、大温等反常气候,中医称为“六*” 。五、节饮食: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就使人多病早衰 。《内经》对饮食不节的危害,有“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盐,则脉凝泣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衰……”等多处论述 。孙思邈对饮食宜忌的论述更全面、更科学,除“食不可过饱,务令简少”,“常宜温食”,“常宜轻清甜淡之物”等常识外,还对饮食方法、饮食卫生重笔描写,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语”,“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这对避免损伤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预防传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六、常运动:人是有机的整体,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 。早在汉代,华佗就倡导锻炼强身以防病 。他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提醒人们经常活动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顺性情:指要健康长寿,须按年龄规律自身颐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