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会|冬奥青春|面罩结霜 她依然热情洋溢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在张家口赛区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的一个班车站牌前,一位年轻志愿者站在寒风中为正在下车的中外采访人员指路。在零下20℃的气温下,她的防护面罩结了一层霜。尽管看不清对方的模样,但她始终热情地为大家指路,担心戴着口罩对方听不清楚,她甚至还提高了声音。这位努力的志愿者,成为了美联社采访人员亚历桑德拉·塔伦蒂诺(Alessandra Tarantino)镜头下的一景。
亚历桑德拉·塔伦蒂诺拍到的这位志愿者名叫刘瑶,是河北地质大学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作为交通业务领域的一名志愿者,她和同伴们负责在场馆媒体运营中心的站牌前为采访人员们指路。站牌在山坡上,是一个风口。在这里,呼出的热气在防护面罩上几乎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结霜。
文章插图
作为交通领域志愿者,刘瑶的任务是在车站为外国运动员、教练员等提供指引服务。潘之望 摄
“张家口的冬天跟我老家很不一样。”刘瑶的家乡是湖南株洲,作为一个南方人,她此前从未见过零下20℃的低温。从小到大,她只是在课本上学过“燕山雪花大如席”的诗句,通过想象来感受这种壮丽。
在成为冬奥志愿者后,刘瑶才对张家口的寒冷和大风有了切身的感受。“如果不擦干,头发很快就会结冰,手机触屏也会变得不灵敏。”一次上岗中,她的防护面屏被大风吹走,怎么追也追不上,直到风停了,她才把防护面罩捡回来。这样的体验,对于一个在南方长大的孩子来说,既是奇特的经历,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们是根据赛事排班,天气好的时候30到45分钟换一次班,如果天气不好,就要缩短值班的时间,有时20分钟就会换一次班。”刘瑶说,在室外上岗,最容易冷的地方就是手和脚。所以大家都会把帽子、脖套、手套全都戴上,就连防护口罩,在这里都能起到一定的御寒作用。为了暖一暖身子,志愿者们会通过来回走动的方式来驱寒,下午或晚上的时候,还会贴上发热贴和足贴。
文章插图
在面罩和口罩下,是刘瑶青春的面孔。
这种寒冷的天气条件下,如何为各国采访人员和运动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就成了志愿者面临的难题。刘瑶说,由于面罩结了霜,她和同伴其实看不清对方的模样。所以,大家就集中精力在耳朵上,努力听清对方提出的问题。好在志愿者们对场馆缩写和线路已十分熟悉,英语口语也十分流利,这些问题基本上都能够得到解决。
谈到和亚历桑德拉的邂逅,刘瑶有些不好意思。她说由于面罩上结了霜,自己并没有看清这位采访人员的样子,但她却记得有一位很敬业的女采访人员。当时,亚历桑德拉友好地走过来,问可不可以为她拍张照片,刘瑶很爽快地同意了。拍完后,亚历桑德拉还向她说了“谢谢”。直到看到美联社的文章,她才知道自己上了新闻。
“他们都很好,很善良,并且努力帮助我们。”在文章中,亚历桑德拉对坚守岗位的志愿者表示了敬意。
“张家口的冬天的确非常寒冷,但寒冷并不会磨灭我们服务北京冬奥会的热情。”刘瑶说,自己从大一刚入学就参加了冬奥志愿者的报名,经过一轮轮的面试、考核,直到大三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冬奥志愿者。能够参与北京冬奥会,全家人都很为她高兴。
- 刘晓君|青春在战“疫”中绽放
- 张家口赛区保障营地里: 最年轻的“大管家”|精彩冬奥 | 环卫工人
- 冰壶|组织社区活动紧扣冬奥元素
- 双奥之城|等你!民警冬奥闭环工作23天,孩子元宵节望远镜里看妈妈
- 北京冬奥会|冬奥志愿者丨“我为冬奥备热血”
- 张永才|冬奥有我|从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到冬奥志愿者
- 王茹|执飞冬奥医疗救援直升机,来自密云的这8人因何入选?
- 北京冬奥会|志愿北京 感谢有你 北京市实名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449.3万人
- 冬奥会|有一种浪漫,是“藏青蓝”与“天使白”并肩作战冬奥一线
- 北京冬奥会|吕梁方山:大学生为家乡端上过年“特色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