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猜忌多疑:竟然常于殿廷上杖打大臣( 二 )


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君臣和谐、同心合力上做得就强多了 。唐太宗即位之初,听说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有重名,即命召见,问以政道 。张玄素同样以隋亡教训为鉴,说:“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 。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 。以一人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唐太宗听进张玄素忠告,恪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充分发挥群臣智慧与积极性,上下齐心,共同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况,也使自己成为一代明君 。顺便说一下,还是这个张玄素,有一次进谏,竟然称唐太宗不如隋炀帝、等同桀纣 。面对如此激烈言语,唐太宗仍然反躬自省“玄素所言诚有理”,下令予其赏赐 。如此心胸,天下焉能不治!
由此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了 。同样使用钓鱼执法,隋文帝明为反腐,实则将之作为驭下的手段,自然不会去反省,也没有大臣敢于进谏 。唐太宗初衷为反腐,待裴矩指出其中弊端后,则欣然接受,当即改正 。进而,再以隋文帝为对比,不难发现,贞观年间名臣云集、君臣无间,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太宗举重若轻、放手诸臣的治政风格,以及从谏如流、不耻纠错的宽广胸怀 。这一点,魏征看得最清醒 。当唐太宗有一次表扬魏征勇于直谏时,魏征回答,假使唐太宗对直言谏语恶而不闻、拒而不受,又有谁敢开口冒犯龙颜?并以“善恶太明”的萧瑀为例:“瑀违众孤立,唯陛下知其忠劲,向不遇圣明,求免难矣!”
网络配图

确实,裴矩关于君勿陷臣于法的劝告对唐太宗的影响是很大的 。这件事过后不久,有人上书唐太宗“请去佞臣” 。唐太宗召问道:“佞臣为谁?”此人回答:“陛下可与群臣言,假装生气以试之 。有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 。”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君,源也;臣,流也 。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 。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向唐太宗进谏的裴矩 。这个裴矩,原是隋室旧臣,为隋炀帝所器重,而他也处处以隋炀帝喜好为坐标,百般逢迎;孰料唐代隋后,特别是在唐太宗时期,却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由佞转直 。这个现象甚至引起了司马光的注意与无限感慨 。司马光在裴矩谏太宗这件事上评论道:“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级,领导好谀恶谏,则下级必然争拍马屁、不说实话;领导从善如流,则下级就会敞开心扉、知无不言 。因此,当我们倡导鼓励干部群众说真话时,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听真话的勇气和胸怀,特别是对于批评意见,哪怕言词再激烈,也应当有闻过则喜、虚怀若谷的气量与风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