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翻译 飘飘何所似( 二 )


诗的后半是“书怀” 。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 。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 。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 。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
全诗景情交融,景中有情 。整首诗意境雄浑,气象万千 。用景物之间的对比,烘托出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使全诗弥漫着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这正是诗人身世际遇的写照 。
大历三年(768年),迟暮之年的诗人终于乘舟出了三峡,来到湖北荆门,心境不免孤寂 。此诗开头四句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 。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著 。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 。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 。“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
创作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辞去节度参谋职务,返居成都草堂 。(765)四月,严武死去,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由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榆州(今重庆市)至忠州(今四川忠县) 。此诗约为途中所作 。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翻译  飘飘何所似

文章插图
杜甫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正是霜风飘断处,寒鸥惊起一双双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雁聚河流浊,羊群碛草膻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去年离别雁初归,今夜裁缝萤已飞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露叶翻风惊鹊坠 。暗落青林红子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