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字帖真迹 楷书四大家是谁( 二 )


基本介绍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张怀瓘《书断》中已先谈到过 。在汉代也是“正体字”的别称,六朝人仍习惯地用着它,例如羊欣《采》文,王僧虔《论书》韦诞传中都云∶“诞字仲将,京兆人,善楷书 。”那是“八分楷法”的简称 。到北宋才以之代替了正书之名,其内容显然和古称是不一样的,名异实同和名同实异之例,大概有以上这些,这些概念不弄清楚,势必至于把各方面的其他问题也永远混淆不清,一无是处 。楷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 。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 。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 。始于东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 。”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 。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
东晋以後,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 。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 。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 。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
楷书
1~2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之间的为中楷 。但这仅仅是笼统的分法,实际上出现过10厘米的小字和大到1.8米的大字 。
小楷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 。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 。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编辑本段欧体
人物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唐朝著名书法家,曾任太子率更令,所以人们称他为“欧阳率更” 。在隋代欧阳询的书法享有较高的声誉,到了唐代
,年近古稀的欧阳询还在“宏文馆”教授书法 。欧阳询早年学习王羲之的书体,传说他曾以重金购得王羲之教子习字用的《指归图》,日夜揣摹、刻苦钻研 。还有一次他跟虞世南外出,途中见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石,竟席地而坐,在碑旁细心观察描摹学习了3天,可见欧阳询对书法爱好之深 。后来他又广泛地学习北朝的碑版石刻,同时吸取了当地一些书家的长处,再融入隶书笔意,形成“刚健险劲,字体飘扬”的“欧体”(也称“率更体”) 。
风格特点
欧阳询的书法由于熔铸了汉隶和晋代楷书的特点,又参合了六朝碑书,司以说是广采各家之长 。欧阳询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字形虽稍长,但分间布白,整齐严谨,中宫紧密,主笔伸长,显得气势奔放,有疏有密,四面俱备,八面玲珑,气韵生动,恰到好处 。点画配合,结构安排,则是平正中寓峭劲,字体大都向右扩展,但重心仍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