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晴|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郗新梅:三件特殊的礼物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巩悦悦 策划整理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2021年里,采访人员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源县第三实验小学校长郗新梅的寒假日记: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晴
这是我调到新学校的第一次家访。工作32年,辗转了三个单位,从实验小学调到第二实验小学,从第二实验小学调到第三实验小学。实验小学是县城重点学校,学生大多家庭条件优越,父母重视教育,学习基础比较好。第二实验小学位于县城最东边,属于城乡结合部,县城和农村学生的比例差不多,学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发展不均衡,第三实验小学就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小学校了。通过过改造提升工程,新校从去年暑假后开始招生,现有77名一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中除了10名是离学校比较近的鲁阳公司职工的孩子外,60多名孩子都是农村的。
【 小晴|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郗新梅:三件特殊的礼物】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的教育方式,孩子的表现千差万别。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通过家访走入家庭,走近孩子,深入了解孩子背后的故事,感受人生百态,常令我思绪良多,更感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正月初十,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我们一行5人踏上了家访之路。今天我给三个孩子准备了三样特殊的礼物。第一位学生小宇(化名),父母离异,母亲留下他和弟弟改嫁,爸爸外出干活,一年到头见不到爸爸几次,抚养他和弟弟就成了住在范子峪村的爷爷奶奶的任务。两个孩子到了上学入园的年龄,由于住得偏远,没有校车,爷爷奶奶无奈之余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房子每天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周末及节假日便领着他和弟弟回家。偶尔爸爸接他一次见个面吃个饭便让他激动不已,成了向别人炫耀的资本。
小晴|乡村校长的寒假日记|郗新梅:三件特殊的礼物
文章插图
春节前小宇的班主任家访时发现,他趴在一个高凳子上学习,环顾家里,竟连适合学习的桌椅都找不到。当我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孩子购买了一套新的桌凳送来。接到我们来家访的电话,小宇和爷爷奶奶就等在村口迎接我们,看到我们搬着崭新的课桌凳走过来,他竟不知如何表达他的喜悦之情,小脸胀得通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等我们把桌子和凳子摆放到屋里合适的位置后,他便迫不及待地坐下体验一番,嘴里重复着:“正合适。”
小宇的弟弟也忙不迭地围过来,仰着满是冻疮的小脸,感激的眼神瞧瞧这个,看看那个。
小宇的爷爷欣慰地告诉我们:“小宇这半年在学校进步很大,学了不少东西,长了不少本事,我们没文化不识字,他现在都成了我和他奶奶的老师了!”我也高兴地告诉他们:“这个孩子入学时虽然基础差,学习有些吃力,但是特别能吃苦,有一股不服输的骨气,这是最难能可贵的。生活虽然艰苦,但同样更能磨练意志,让他成长得更快!”看着小宇认真地听着,绷着小脸郑重地点着头,我知道他明白了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