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驻扎小海陀山 守护好“雪游龙”(聚焦冬奥保障)

冬奥|驻扎小海陀山 守护好“雪游龙”(聚焦冬奥保障)
文章插图
2月13日,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工作人员在维护雪道标识线。采访人员 伊 霄摄
冬奥|驻扎小海陀山 守护好“雪游龙”(聚焦冬奥保障)
文章插图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俯瞰。采访人员 贺 勇摄
速度与激情点燃冰雪,欢呼与呐喊回荡山峦。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进行,位于延庆赛区小海陀山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迎来了高光时刻。雪车、雪橇、钢架雪车,这些项目的10枚金牌,将全部在这条全长1975米的赛道上产生。
激情飞扬的赛事幕后,回响着支撑比赛平稳运行的声音:“冰面没有问题”“设备一切正常”“赛道已经就绪”……赛事保障人员正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参与并享受着冬奥。
塔台控制室主管宋春杰——
“每场比赛都是一场巨大考验”
想象一下,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没有方向盘、没有安全带,也没有刹车,仰面躺下的你,不仅看不清前方路况,还要在过弯时承受强大离心力的拉扯——这就是雪橇。在“雪游龙”,为这场“勇敢者的游戏”按下出发按钮的是塔台控制室主管宋春杰,一个出生于1993年的姑娘。
在被称为“雪游龙”眼睛的塔台控制室,一排监视器将全部赛道无缝覆盖,一绿一红两个按钮,就是比赛的“发令枪”和暂停键。“每名运动员滑行结束后,要马上确定赛道情况,两分钟内决定是否继续,并用中英文进行播报。”宋春杰介绍,如遇突发情况,塔台还要及时通知医疗救援等相关团队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处置,尽快恢复比赛。
“每场比赛都是一场巨大考验。”宋春杰说,“与赛场上的速度与激情相比,我们更多强调的是沉着与冷静。”
“赛道已就绪,范铎耀准备出发!”2月5日晚,当中国雪橇队选手范铎耀出场时,现场的观众感觉到,塔台里发出的指令声调似乎高了许多。紧盯监视器的宋春杰,心中默默地为这位选手加油鼓劲。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第一枚金牌诞生!竞技体育,永远让人热泪盈眶。”2月6日晚,雪橇男子单人项目比赛结束后,宋春杰在社交软件发布了这样一条动态,视频里播放着德国运动员约翰内斯·路德维希的夺冠时刻。“他们的赛场故事,是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每位登上‘雪游龙’赛道的运动员都很了不起。”宋春杰说。
运行主管孙悦——
“冰面要像婴儿皮肤一样顺滑”
戴好钢盔、踩紧钉鞋,闫文港抓住扶手起跑,沿冰轨推动钢架获得最大初始速度,然后飞身跃入雪车,直面前方俯身滑行,急速冲过十几个弯道……
2月11日,男子钢架雪车最后两轮滑行正在“雪游龙”赛道上演。
与此同时,20人的制冰师团队,分兵把守、紧盯冰面;一轮滑行结束,洒水修冰清扫赛道,上下双向同时作业,15分钟内全部完成。
最终,闫文港站上领奖台,获得中国钢架雪车第一枚奥运奖牌。而比赛结束运动员退场后,更为彻底的冰面检查和修补才刚刚开始……
雪车雪橇运动被誉为“雪上F1”(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简称“F1”),运动员疾驰在赛道上的最高时速超过100公里。达成这一速度的基础,就是高质量的赛道。
“根据不同区域,赛道冰层厚度在3至5厘米不等。”国家雪车雪橇中心运行主管、来自中国五矿所属中冶上海宝冶集团的孙悦介绍,“冰面要像婴儿皮肤一样顺滑,这不仅关乎运动员的成绩,更关乎他们的安全。”
“雪橇是躺着滑,雪车是坐在车里滑,钢架雪车是趴着滑。”4年多的时间,从场馆建设者到赛道制冰师,来自湖北襄阳的李开顺对雪车雪橇项目熟稔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