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替考露馅:考生和枪手戴枷示众一个月

古代科举考试中也有考生作弊的案例 。原江南贡院馆长、中国科举博物馆顾问周道祥告诉现代快报采访人员 , 有考生为了鱼跃龙门挖空心思 , 如用两根老鼠胡须书写夹带纸张、还有光绪壬辰年石印的作弊奇书——《增广四书备旨》 , 曾被世界吉尼斯纪录列为中国版面最小、文字最多的古版书籍 。
考生入场 , 连饽饽都要切开检查
中国科举博物馆顾问周道祥告诉采访人员 ,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贿赂监考官、雇枪手和夹带这样的作弊手段 , “但科举检查制度比现在还要严苛 。”清代 , 江南贡院举行乡、会试期间 , 如果考场附近有居民连放爆竹、纵放信鸽、抛掷砖瓦等 , 都有配合考生作弊的嫌疑 , 要按罪问处 。如果发现找了“枪手” , “枪手”与考生都要戴枷在考场门前示众一个月 。后来 , 康熙皇帝又出了新规 , “考生入场 , 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 , 只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 。”
到了乾隆年间 , 在一次乡试考场上 , 因担心被搜查而逃散的考生达到两千多人 。在江南贡院门外 , 被抛弃在墙角路边的蝇头小卷不计其数 。如此大规模的作弊现象使得乾隆皇帝恼怒异常 , 下诏制定更周密的防范措施 。“点名进考场前 , 要经过头门、二门共两道门 。”周道祥说 , 考生着装须“皮衣去面、毡衣去里” , “官役排成两行搜查 , 考生均开襟解袜 , 鱼贯而入 。”考生的糕饼饽饽都要切开 , 连考篮都要按南方式样编成玲珑格眼 。“如果二门搜出了怀夹 , 头门没有搜出的官役就要倒霉了 。”
周道祥说 , 江南乡试为农历八月 , 在这个时期 , 南京的天气多变 , 由于考生所带衣服都有严格限制 , 有时遇上天气突然变冷 , 闱场中的考生都冻得四肢发抖 。
藏在鞋跟里的小抄 , 成稀世孤本
尽管清代的搜检和惩罚制度都很严格 , 但“强中自有强中手” , 考生夹带作弊的行为也很嚣张 。
【清代科举替考露馅:考生和枪手戴枷示众一个月】 采访人员在江南贡院历史陈列馆看到 , 那里共收藏了17张考生作弊的夹带 。其中 , 镇馆之宝是本作弊奇书——比巴掌还要小的坊刻小本《增广四书备旨》 。“厚度只有5毫米 。”周道祥说 , 大约有普通古版线装书籍的十四分之一大小 。书虽小 , 但十分精致 。线装本 , 黄色封面 , 里面的70页纸洁白细腻、薄如蝉翼 , 包含了《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 。每页都有上千个老仿宋字体 , 虽小如蚁头 , 但一笔一画清晰无比 。“这本书还被吉尼斯列为中国版面最小、文字最多的古书 。”周道祥说 。
清代搜检制度严格 , 这书是如何带入考场的?快报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本书是一位曾经参加过江南乡试士子的后人 , 在清理祖上遗物时发现的 。当时 , 这本书“藏”在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 。士子的后人看到那双黑色缎面绣花靴上落满了灰尘 , 便用拂尘轻轻拍掸 。“没想到 , 从只有一寸多厚的靴后跟中 , 滑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抽屉 , 而这个抽屉里 , 就秘藏着这稀世孤本!”周道祥说 , 此外 , 还有用两根老鼠须的特制毛笔书写的小抄 , 十几张纸叠在一起 , 还没有一张普通宣纸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