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纬力挺娄艺潇新歌,发微博爆粗怒喷“台霉”,杨宗纬怎么了?( 二 )


他们因为《爱情公寓》为人知晓 , 却至今不愿给它下定义 。他们是“代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的忠实拥趸 , 亦不忘“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他们带着“想玩儿就一起”的口号 , 将公司从08年的6个人发展到12年的近30人 , 其中不少是他们的同学 。他们喜欢颠覆传统 , 却会关照采访人员“文章里一定写上:感谢家人” 。
这项事业 , 他们称之为“玩” , 而且玩起来还很认真 。
记录美好 , 留下一代人的思辨
采访人员:“能不能用一句话来定义《爱情公寓》的片种类型?”
汪远:“我们不愿意被定义 , 这片子也无法被定义 。”
韦正:“所谓‘规则就是用来打破的’ , 能定义说明做得还不够新 。”
在广告拍得风生水起时 , 一家台湾交友网站找到他们 , 表示愿出100万拍广告 , 再砸1000万做宣传 。“这么花钱太浪费!”韦正当即表示 , 不如把钱全给他们帮网站做电视剧 , “宣传效果一定超乎预计” 。但在当时 , 无论是网站 , 还是韦正和汪远 , “谁都没玩过电视剧” 。
最后 , 这家名为“爱情公寓”的网站终于接受了拍电视剧的方案 , 也由此催生了汪远和韦正最重要的作品——《爱情公寓》系列 。投资方最初只愿给他们60万试拍两集 , 按《爱情公寓》里经典台词的说法 , 真是“钱不够、演员未定、剧本暂无” 。
创作剧本时 , 汪远还是选择了喜剧风格 , 他说自己深受周星驰电影的影响 , “想塑造一群没个性但有特点的小人物” 。片名虽叫《爱情公寓》 , 但剧情却不完全围绕爱情展开 , 而是“讲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故事” 。汪远在叙事上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 , 试图打破中国情景喜剧固有的单线式模式 , “写的时候 , 我也不知道哪个角色能活下去” 。
汪远3天写完两集后 , 韦正开始了“痛苦”的选角 。来面试的有以前一起拍过广告的 , 有朋友和朋友介绍的 , 有艺术院校的学生 , 总共100多个人 。“好多人大热天乘公交车来 , 他们不认识我们 , 我们也不知道他们 。”
试拍片出炉 , 为了检验“笑果” , 汪远和韦正找来100多个白领和大学生当“小白鼠” 。多数“小白鼠”是陌生人 , 韦正说 , 这是为了看清片子的反响 , “不认识的人会说实话” 。所幸结果不错 , 90分钟里“小白鼠”笑了200次 。
如果问汪远和韦正 , 《爱情公寓》到底是个什么剧?他们仍给不出确切答案 。“青春、励志、偶像?但我们也有枪战、武打、恐怖、古装 , 第三季还尝试了游戏和电影……”在《爱情公寓》三季作品外 , 他们还做了《爱情公寓》“沪语版” , 做了主题T恤、CD、道具复制品等衍生产品 , “所以《爱情公寓》不是一个概念可以定义的” 。
“有没有人从没看过《爱情公寓》却整天看关于它的微博?”这是前阵《爱情公寓3》热播时网上流行的一条经典段子 。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让汪远和韦正都大吃一惊 , 直呼“我们没这么营销和炒作过” 。
热议免不了争议 , 《爱情公寓》收获好评的同时 , 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骂声最高”的 , 一是“笑点”越来越少 , 二是段子越抄越多 。对于第一点 , 汪远觉得可能是观众对第三季期待太高 , “总想着我要笑 , 反而笑不出来了” 。另外 , 汪远感到随着时间的流逝 , 制作团队在成长 , 演员在成长 , 片中的人物也在成长 , 故而展现出来的没心没肺少了 , 思考人生多了 , 让人“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