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二 )


因此赵匡胤把这帮老伙计都喊了过来一起喝酒,在酒席上,赵匡胤坦言:万一哪天你们学习我黄袍加身,这可怎么办?我知道你们都很忠心,我对后周何尝不是忠心耿耿呢?只是万一,你们的手下人,想要取得富贵,强行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怎么办?
这下这帮禁军将领们可就都傻眼了,第二天纷纷选择辞职,赵匡胤全部接受,将这些职位换成了没什么战功的人 。赵匡胤对他的老弟兄还是不错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不仅得到了高官厚禄,而且还成了赵匡胤的儿女亲家 。
这还不够,过了一阵子,赵匡胤又办了一场酒席 。
这回邀请的人,是全国各地的节度使 。从唐玄宗时代开始,节度使就成了割据一方的诸侯,他们拥有财权、军权、政权,很难控制 。
因此赵匡胤把他们喊来喝酒,同样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是大宋的功臣,立下了赫赫战功,本来该去享清福的,我实在是不忍心让你们继续这么劳累了啊!
这帮人稍微蠢了一点,除了王彦超主动要求告老还乡以外,其他人还不为所动 。赵匡胤第二天索性直接把他们都给撤了 。
两次杯酒释兵权,彻底解决了宋朝武将的危机问题 。可以说,做得非常体面周到,老伙计们也不失面子 。
宋太宗赵光义,收买人心的方法,可就害惨了宋朝了 。
赵光义得国不正,他心虚得很 。为了表现自己的正统性,他主动要求北伐,结果被大辽打得丢盔弃甲,差点把小命搭进去,自此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了 。
可这个时候该怎么收买人心呢?赵光义有自己的独到的办法,他打算笼络读书人 。因为读书人手里的笔杆子,就是当时最好的舆论向导 。他们写什么,后世的人基本上就信什么 。
因此,赵光义开始疯狂扩招进士 。唐朝、五代包括宋太祖时期,每一届只录取二三十名进士 。赵光义可就牛了,一次录取两三百名,巅峰时期录取四五百名进士 。
这下读书人们可乐开花了,他们纷纷觉得赵光义是个好皇帝,给他们提供了工作岗位 。可一旦开了这个头,后世的皇帝就不太好办了 。为啥?因为你限制录取名额的话,肯定会被骂是不?
因此到了宋仁宗时期,大量的进士坐在冷板凳上等工作,因为没有实缺啊!他们不干活,国家还得养着他们,你说惨不惨?这就是著名的冗官现象 。
赵匡胤时期,讲究精兵强将的治军策略,他并不是重文轻武的始作俑者 。虽说他只有十几万兵马,却能够百战不殆 。
可赵光义时期,为了保住皇位,刻意打压武将 。此外,士兵质量上跟不上,赵光义就采取扩招的方式,招募了大量士兵 。这又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史称冗兵现象 。
士兵需要国家养着,久而久之,出现了大量吃空饷的情况 。这对北宋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
三、制度完善方面,赵匡胤更胜一筹 。

宋太宗赵光义和宋太祖赵匡胤相比,差在哪些方面?

文章插图
后周时期,禁军主要分成了两大板块,分别是殿前司和侍卫司 。赵匡胤就是殿前司的老大殿前都点检,李重进则是侍卫司的老大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觉得禁军的机构太简单了,只要两大领导一合计,那什么事情办不成?
因此赵匡胤开始改革禁军,他将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虚位以待,虽然还设,但不找人来干 。实际上统兵的人,则是官阶比较低的都虞侯 。
除此以外,禁军被分成了3大板块: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称为三衙 。这么一来3方协作监督,问题就小很多了 。
还有,赵匡胤专门设立了枢密院 。过去统兵权归都点检、都指挥使,而调兵权则归他们的副手副都点检、副都指挥使 。枢密院设立以后,调兵权则归了这个机构,而这个机构直属皇帝,等于是皇帝才有调兵权 。而都虞侯又听命于皇帝,因此皇帝兼具了调兵权和统兵权 。
解决完禁军的问题,赵匡胤还得限制宰相的权力 。
为了加强皇权,分走相权,赵匡胤设立了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他们分别管理民政、军政、财政,而且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削弱了相权 。
相对来说,赵光义在这些开创性的改革中,作用就小太多了 。他顶多是把哥哥定下的东西,换个名字,或者加强某些部门的权力,很少有大规模的改革动作 。毕竟赵光义不是赵匡胤,万一改革出现差池,他可顶不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