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又有一种说法,与上面的这件事大体相同,也是谈到了道光是如何在奕詝和奕訢两人中分出高下的 。清人笔记说奕詝的老师是杜受田,奕訢的老师是卓秉恬 。道光晚年生病时,有一天想召见二位皇子,打算通过最后考察以决定把皇位传给谁 。两位皇子也知道即位已到最后关头,于是问计于自己的老师如何在父皇面前表现一番 。卓秉恬告訢奕訢说:如果父皇问你什么事,你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卓秉恬这样讲的意图实际上很明显,因为奕訢人很聪敏,反应也快,知识丰富,他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压倒奕詝 。而杜受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实际情况后,认为皇四子应该扬长避短,用自己的特长来使道光产生好感 。他对奕詝说:如果你的父皇问起国家政事,你在这方面的才识智慧是远远不能与皇六子相比的 。要取胜,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当父皇在谈及自己年老多病,可能不久于帝位时,你什么也不用说,只要一个劲地伏跪流泪,表现出你对父皇的孺慕真诚 。道光召见时,奕詝就按着老师的话去做了,道光于是心里很高兴,他认为奕詝这个人实在太仁孝了,于是决定将皇位传给奕詝 。
上面两种说法可能有虚构的成分,如根据《清史稿》,卓秉恬实际上并没有任奕訢的老师,故事的内容情节也不同,但所阐述的道理是一致的 。即打着仁孝贤惠旗号的皇四子奕詝,在多次竞争中,击败了才智聪颖但急于表现自己的皇六子奕訢,最后被立为储君 。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就是道光最初已立奕訢为储,但后来又改变了 。《清稗类钞》中说:道光晚年倦于政事时,就想到要立皇储了,他见皇子中恭王奕訢最为成皇后宠爱,所以打算立他为储 。他事先写好了奕訢的名字,放置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 。有一个太监在旁边偷偷看着道光写字的样子,见到最后一笔特别长,就怀疑道光写的名字就是奕訢 。太监便将这件事讲给大家听,道光立奕訢为储的消息就传开了 。道光听到后,十分气恼,就把铁盒重新取下来,更换了奕詝的名字 。照这种说法,奕詝得到皇位,完全出于偶然,道光皇帝本意是选择奕訢,因其事外泄,才改为奕詝 。此事的真相其他史书上没有记载,今天已很难查实,但奕訢有宠且有希望继立为君,应该是事实,两人的被立机会是一样的 。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六月十六日,道光皇帝正是秘密立储 。道光皇帝在一张9.5公分·1.6公分的四折纸上用红笔以满汉文字合书“皇四子奕訢立为皇太子”,同事又以汉字书“皇六子奕詝封为亲王” 。写完后,道光用两层颜色略有深浅的黄纸包好 。里面的那层黄纸背面用红笔写着“道光二十六年六月十六”字样,并有亲笔签名 。外层黄纸的背面用红笔写着满文“万年”字样,道光又签上自己的名字 。这件大事做好后,道光皇帝又书写了遗谕两份,交代身后要办的事情 。道光皇帝的立储御书和遗谕分别被密封在两个匣子内 。收藏立储的匣子又称鐍匣,鐍匣的三面启扣处全贴又封条,两端封条上都有道光皇帝的亲笔签名,正面封条上也有道光皇帝的亲笔签名和亲书“道光二十六年立秋”字样 。装有道光皇帝的立储遗书和遗谕的两个匣子至今仍还保存着,它们是国内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可窥见清代秘密立储制度的实物 。道光之后的皇帝,已没有实行秘密立储,因此它的价值十分重大 。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即将走完他的人生,他在圆明园召见了大臣载垣、瑞华、僧格林沁等人,让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在众大臣面前打开小匣子,宣示御书、遗谕 。同时,宣示了一份道光皇帝的亲笔朱谕 。这份朱谕是道光皇帝病重时在圆明园慎德堂书的 。其内容为:“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 。”这样,从法律上讲,道光皇帝将奕詝扶上了帝位,任何人不可能也不应该产生异议 。
- 司马相如卓文君的结局 司马相如卓文君 卓文君最后嫁给谁了
- 守江山难:王朝盛衰折射古代国家治理困境
- 满清王朝最牛的家族竟是皇后的专业户!
- 钱谦益是什么人?他最后为何投降了清朝
- 杜周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 三国时期的人才那么多 司马懿为什么能笑到最后
- 康君立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 日薄西山的大明王朝为何还能以少胜多大败日寇?
- 骸骨骑士最后没有变成人 骸骨骑士最后变成人了吗
- 邺城身为六朝古都,为何最后会完全没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