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二 )


不过在丢失荆州之后,季汉便只能从汉中方向向曹魏用兵,这对关中的压力是远远不够的 。为了保持竞争力,刘备集团必须重新夺回荆州,这样才有和另外两家分庭抗礼的资本 。因此对于刘备来说,夺下荆州才是第一要务 。
但是如何拿荆州又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会简单地认为刘备东征就是想要凭借武力把荆州硬抢回来 。
但实际上夷陵之战中刘备的进军速度并不是很快,他在失败之前一直和东吴军队隔江僵持,这说明相比于击败东吴,刘备可能更希望他们服软 。
因为刘备知道就算自己能够击败东吴,他也不可能将其全部消灭,最多只能拿回荆州 。但这样势必会让两国的军力都受到折损,此时一旦曹魏发动进攻,那么就算自己获胜恐怕也是得不偿失 。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文章插图
上图——曹丕无疑是夷陵之战中的变数
为了稳定局势,吴蜀联盟依然是大势所趋,因此其希望通过施压逼迫东吴归还从自己手中抢走的荆州,然后与其达成和解,继续抵抗北方的强敌 。
而且在刘备出兵东吴的时候,曹丕也刚刚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做了皇帝 。刘备推测其需要立下战功稳固自己的帝位,吴蜀相争下他不可能坐视不理,定会出兵攻吴 。
因此刘备寄望于东吴在两方压力下向自己求和,这样既可以夺回荆州,如果处理得当,还有可能重创曹魏 。
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在刘备的设想中,和东吴的外交交涉是夷陵之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马良也极有可能是为出使任务准备的人才 。
三、刘备的刚愎自用
不过就算马良是一个预备的外交人才,但是刘备在夷陵之战中的战术安排和营地建设实在是漏洞百出,曾经与名将关羽共事多年的马良不可能看不出来,他又为什么没有提出改良建议呢?
笔者认为这和夷陵之战前后刘备的状态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的马良估计是不敢向刘备提意见的 。
在我们的印象里,刘备是一个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老好人 。但是在夷陵之战前后,由于关羽张飞先后意外去世,曹丕也篡夺了汉室的皇位,这让刘备备受打击 。
他不得不在十分悲痛的情况下自立称帝,这让他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文章插图
上图——季汉名臣黄权
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夷陵之战的刘备变得多疑而敏感,曾经无比信任下属的他开始固执于自己的想法 。
在他们出兵之后不久,担任治中从事的黄权对刘备的行军思路提出了一些意见,他认为蜀军乃是顺流而下,这让他们进军容易退兵较难,为了保全大部队,他主动申请带领部分水军先头部队到前面打探虚实:
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尝寇,陛下宜为后镇 。——出自《三国志·黄权传》
黄权的这个意见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刘备似乎对于自己的水军十分不信任,他做出了放弃水军的决定 。
而黄权的这个提议显然和刘备的主张不符,刘备不但没有接受他的建议,还将他调任为镇北将军,驻守当阳,远离了夷陵之战的决策层 。
相比于黄权,马良在军事方面的经验更加不足,而且地位也较低 。连黄权都遭到了刘备的粗暴对待,因此马良纵使能看出刘备的错误也是断然不敢提出的 。
夷陵之战时刘备问题那么多 马良为什么没有提点刘备

文章插图
上图——东吴士兵火烧连营
四、结语
在人们阅读历史的时候,经常会陷入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过分强调了英雄人物的个人作用 。
比如在夷陵之战中,刘备领导的蜀军在营地选择上犯了十分低级的错误,就有人认为只要有人敢于指出问题,就能扭转战局 。
但实际上的战争远没有那么简单,首先刘备在出兵的时候很有可能并不想和东吴拼个你死我活,这就对其战场的选择提出了要求 。
他不能太过深入东吴国境,又要有足够的驻扎营地,这让他不得不将军营选定在夷陵一带 。而那里狭长的地形让刘备不得不采取连营的方式,这看似愚蠢,但可能是唯一选择 。
更重要的是,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已经进入了相当敏感的状态,他不再像从前那样乐于采纳别人的意见,变得固执而不近人情 。在其出兵之前,反对出兵的秦宓就已经被其囚禁起来,能力出众的黄权之后又被调离了战场,这让其他人不敢再谈论刘备的决定 。
更何况马良只不过是一个为外交预备的使者,就更不敢在战术安排中插手了,纵使他有再多的谋略,也是没有施展之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