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重重的日本裕仁天皇:为何未承担二战罪责?( 二 )


受该报告的影响 , 美国曾一度设想在《波茨坦公告》的草案中明确保留天皇制 , 只不过随着原子弹研制的完成 , 为了增加战后在外交上的回旋余地 , 美方紧急删除了草案中的这一段表态 , 而将其改为“日本国之最终政治形态 , 由日本国国民自由表明之意愿决定” 。这一闪烁其词的说法很快得到了日本方面的注意 , 在《波茨坦公告》发表后 , 时任日本外相的东乡茂德迅速致电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进行确认 , 电文称:“帝国政府注意到……公告所列举条款 , 不包含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的要求 。基于这一理解 , 帝国政府接受上述公告 。帝国政府相信 , 上述理解正确无误 。切望即刻对此明示意向 。”在该电文得到了美方的承认后 , 日本才最终宣布投降 。
美日在战争最后阶段的这一番你来我往 , 揭示了一个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的事实 , 那就是至少在美日双方看来 , 日本在二战中其实并非无条件投降 , 而是将保留天皇制作为前提的 。这一点 , 身为驻日美军司令的麦克阿瑟及其幕僚虽然从未明言 , 但其实心知肚明 。他的军事秘书费勒斯准将曾经在一份报告中提醒自己的“老板”:“如果一边利用天皇 , 一边将天皇作为战犯进行审判 , 对日本国民是一种违背承诺的行为 。因为 , 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国民 , 接受了明确表示保存日本国体的《波茨坦公告》 。”
甭管裕仁有没有错 , 法办天皇都是违约行为 , 这就是美国对裕仁的态度 。



天皇的心思你别猜
话又说回来 , 即便美国在二战后认真追究天皇在战争中的责任 , 是否又真能追出个子丑寅卯呢?恐怕也很难 , 因为天皇对于整场战争的态度 , 的确做到了“圣心难测” 。
事实上 , 虽然在东京审判中 , 美国总检查长季南曾经以“使天皇免受审判是盟国的政治决定”为由拒绝对追责天皇一事作出回应 , 但检方的确曾对该问题进行过调查 , 可惜 , 调查者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存在任何直接证据证明天皇对发动战争负有责任” 。
天皇罪证的缺失 , 与日本战前所奉行的独特制度有很大关系 。根据日本战前所奉行的《明治宪法》规定 , 天皇有权过问国政 , 但没有义务对大臣的上奏进行回复 , 进而也就不必对政策施行所带来的后果负责 , 这就是所谓的“天皇无答责”制度 。这个制度的设立 , 为裕仁天皇在战后金蝉脱壳带来了不小的便利 。因为至少从日本国内留下的史料来看 , 这位天皇似乎不仅没有主导发动战争 , 还一再扮演和平鸽的角色——至少1941年9月 , 当日本御前会议最终决定对美国宣战时 , 昭和天皇煞有介事地宣读了明治天皇所作的和歌 , 表达了对和平的祈望:“四海之内皆兄弟 , 风波乱起为哪般?”在战后 , 这段发言却被拿来当做了为天皇开脱的挡箭牌 。
正如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所说:“没有这个日本国唯一最高统治者的命令或同意 , 大日本帝国对外进行战争是不可能的 。”虽然“无答责”制度让裕仁不需要明确表明对战争的态度 , 但整个战争期间 , 几乎所有的战争决策和重大军事行动 , 这位天皇都密切地参与其中 , 或是得到天皇的暗示、默许、批准 , 或是天皇在御前会议上做出的决定 。很难想象一个真的希望“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 , 会如此尽心战争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