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之名源于芈月初恋春申君( 二 )


晚年的黄歇,据《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由于猜测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他竟然把怀有自己骨肉的一名赵国女子设计献给了楚王,并使之成为王后,其子被立为太子 。然而,公元前238年,在为病逝的考烈王奔丧途中,黄歇被这名赵国女子的哥哥所杀 。不过,也有史书记载,黄歇是被随后继承王位的楚幽王(即黄歇的亲生儿子)所杀 。由此看来,《芈月传》中杜撰的一段“绯闻”,跟历史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 。
母亲河黄浦江
是黄歇开凿的吗
据《上海地名志·自然地理实体地名》记载,黄浦江位于上海市中部,贯穿上海市,下游将上海市区分为浦西与浦东两大部分,是上海市最大的河流 。黄浦江发源于上海西部淀山湖口淀峰,其上游分段为拦路港、泖河、斜塘、横潦泾、竖潦泾,至松江米市渡以下始称黄浦江 。
“黄浦江”名称最早于南宋时期出现记载,曾名黄浦塘、黄浦港、黄浦、大黄浦 。清代始称黄浦江,别名黄龙浦、黄歇浦、春申浦等 。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地名志》关于黄浦江的叙述中,有这样一句话:“黄歇浦、春申浦等名称,皆因后人附会黄浦江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开凿的而得名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傅林祥介绍,上海处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其现在的地貌与水系形态,形成于距今1000到600年前,这与2200多年前黄歇所生活的战国时代已有很大不同 。黄歇时期的上海,大约以今松江和青浦为限,再向东便是大海 。因此,如果说现在的黄浦江是春申君主持开凿的,肯定不符合历史 。
傅林祥教授进一步指出,别说是当代的一些学术研究对上海简称“申”与春申君是否有关存在争议,历史上相当一部分书籍和文章,也有类似的情况 。不过,综合研究这些史料可以发现,其普遍存在两个特点,一是几乎所有文字中都有“相传”或“传说”的前缀;二是这些记载从明代以后开始大量出现 。傅教授认为,根据历史学的治学特点,既然使用了“相传”或“传说”等字眼,说明那“只是个传说”,真实性存疑 。
那么,明代似乎成了舆论的分水岭 。这其中或许也有原因 。
据记载,上海的两条大河——黄浦江与吴淞江(即苏州河),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先以吴淞江为主、黄浦江为辅,后以黄浦江为主、吴淞江为辅的重要转变 。这一转变的历史节点,即发生于明代 。史料记载,永乐年间,官至尚书的夏原吉奉命治理长期困扰苏州、松江(今上海)百姓的江河水系 。经过两年的努力,夏原吉一举解决了太湖和长江下游流域的河道疏通等一系列问题,并完成了对黄浦江全流域的疏通和扩容,使之成为上海第一大河流 。直到今天,史学界和水利部门,一致公认上海黄浦江现今的面貌,出自明代夏原吉之手 。
而巧合的是,除了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以外,上海本地还有另一个传说: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有唐姓乡绅献出上海县城北门外的土地建造“申侯祠”,假借“春申理水”的传说颂扬夏原吉治水的政绩 。从那时起,春申君开凿黄浦江的传说,逐渐在上海流传开来 。
上述传说,一定程度上与傅林祥教授的发现互为印证 。不过,由于其也是传说,因此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史实 。
“600年的谬误”
有待进一步探究
一方面,春申君黄歇晚年时期曾以苏州为中心,在其周边地区广泛开港凿江是史实;另一方面,黄浦江因年代原因不可能由黄歇开凿也是铁证;再一方面,苏州、上海等地民间供奉黄歇为尊者,并以“申”作为上海简称,也是客观事实 。这其中有史实与传说的交汇,也有后人饮水思源的善意 。民间说法中的莘庄春申庙、松江春申村,都确有所在,但春申村系黄歇的凿江“指挥所”,以及黄歇曾在黄渡渡江战秦军等说法,则缺乏史料记载,且从时空角度而言,当为失实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以黄歇为代表的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之地的统治与管理者,在自然环境治理方面的功绩,无可争议地被后世广泛认可和传扬 。